梦幻土耳其(1-5)

编绳手链网|
52
网友提问:梦幻土耳其(1-5)
优质回答:

  2015/8/9

  对土耳其了解越多,越觉得有“文明摇篮”美誉的土耳其是个梦幻般的国家。从土耳其游览回来这种梦幻般的感觉非但不减,反而愈加强烈。

  除了英美,土耳其与埃及、希腊意大利法国一起,是我首选的五个必游国家之一,其他国家都已成行,只有土耳其在脑子里多徘徊了两年。得知三月底土耳其开放电子签,我和两个同样对土耳其惦记已久的朋友喜出望外,立马决定这个暑假的目标就是土耳其,并且单独为它设计一个来回23天的行程(7.13-8.4),事实证明英明之极。在土耳其整整21天,共游览11个地方:伊斯坦布尔(5夜)、番红花城(2)、安卡拉(1)、卡帕多奇亚(3)、孔亚(1)、安塔利亚(2)、费特希耶(2)、棉花堡(1)、塞尔丘克(1)、伊兹密尔(2)和恰纳卡莱(特洛伊,1)。在伊斯坦布尔4天半,时间比较宽裕,其他地方都只有一两天,还是走马观花,紧紧张张,难怪有网友说要想在土耳其深度游,至少需要一个月。不过在土耳其三周走下来关于这个谜一样的国家的零零碎碎知识,不经意间串了起来,而土耳其的6500年悠久历史前后13种不同文明,土耳其色彩斑斓的自然人文景观,还有热情友好的土耳其人,却越加如梦如幻。

  一、梦幻“蓝眼睛”

  土耳其是个多姿多彩的国家,且不说它奢侈的蓝天白云,单是它随处可见的青山绿水,就使我们羡慕不已,更别说棉花堡的洁白如棉,卡帕多奇亚“仙人烟囱”的黑顶石柱奇观,五颜六色的童话般的建筑,铺天盖地的七色台阶,花花绿绿的土耳其地毯陶瓷彩虹般的热气球,气势恢宏的索菲亚大教堂(537),泛着幽幽蓝光的蓝色清真寺(1616),都令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另外,随风飘舞的土耳其鲜红色的星月国旗,等待收割的金黄色麦浪,还有土耳其人最喜爱护身符“蓝眼睛”,都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英、美、加、墨等许多国家,都喜欢悬挂国旗,无论政府部门,还是家家户户的老百姓,每逢节假日,国旗飘飘,绝对是一景,当然也是人们爱国的标志之一。然而这次在土耳其,发现土耳其人民对国旗的钟爱,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次甚至发现路边停放的大吊车上,也有一面大大的国旗。除大街小巷、景点等常常不期而遇的国旗外,在土耳其旅行,经常会发现远处的山头上,蓝天白云之间,有面红旗在迎风飘扬,煞是美观

  最先发现土耳其各个制点上红旗飘飘的,是我们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游览的时候。一小时游览期间,欧亚两岸的皇宫、要塞、清真寺,还有依山而建的数不清的漂亮民居,都使我们一次次情不自禁地举起相机,而进入我们镜头的,还有一座座山头上一面面高高飘扬的红旗,分外耀眼。巧合的是,远远看来,土耳其的星月旗与中国的五星红旗极为相似,都是一团鲜红色。不同的是,土耳其国旗上有一弯白色新月和一颗白色五角星,其来历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城市拜占庭(后来的君士坦丁堡,现伊斯坦布尔)和拜占庭帝国,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象征。星和月原本是希腊人的象征,公元前4世纪,希腊城邦拜占庭就有了第一款带有星和月的金币。新月也是伊斯兰与穆斯林的标志,全世界的清真寺都以新月为标志。在穆罕默德看来,新月代表一种新生力量,是伊斯兰教战胜黑暗、普度众生的象征。但新月作为伊斯兰教的标志却是公元十五六世纪的事。1453年,土耳其穆斯林大军攻占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将城中拜占庭帝国东正教宫廷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作伊斯兰教清真寺,将教堂的十字架拆除,后来在周围又加建四座尖塔,并于1566年在大圆顶上竖起一个高30米的铜制新月。世界各地的清真寺纷纷效仿,自此以后,新月成为清真寺的标志。一面小小的国旗,凝聚了土耳其几千年的文明,难怪土耳其人对国旗情有独钟。在土耳其的11个城市穿行,山头红旗一再出现,似乎土耳其的每个制高点,都有国旗在飘扬。不由遐想,有能力在这些似乎荒无人烟的高高山头上插上巨大国旗的,应该是政府部门吧?爱国教育的多么简便易行而又行之有效方法

  土耳其广袤的田野中另一诱人的颜色是金黄色,是等待收割的金黄色麦浪,枯黄的齐腰深的野草,还有达达尼尔海峡和马尔马拉海北岸大片大片的向日葵。首次搭乘土耳其大巴从伊斯坦布尔到番红花城的路上,就注意到连绵起伏的田野中青黄相间,调色板一般美丽。相机镜头拉近,极力想搞清那大片的金黄色植物到底什么,却直至到土耳其中部,才终于明白除了枯黄色的野草,果然还有等待收割的金黄色麦浪。虽然也明白不同地区农作物的收获季节会有差异,但从 惯家乡六一前后收割麦子,因此每次见到麦子一两个月后还长在地里,总觉得颇为神奇。几年前在西藏,发现7月底那里的青稞还绿油油的(9约中旬成熟),油菜花也开得正盛,后来发现8月中旬英国剑桥的小麦才收割,没想到这次7月下旬在土耳其,又一次次看到路边的金黄色麦浪。小时候父母兄姐一起收割麦子的情景,又一次历历在目,就像每次看到土耳其国旗都会想起我们的五星红旗一样,熟悉亲切之感油然而生。

  除了大红与金黄,另一个让我难忘的颜色是土耳其人最钟爱的护身符“蓝眼睛”的蓝与白。提起蓝与白,自然会想起希腊圣托里尼岛浪漫的蓝顶白墙建筑,想起爱琴海的碧海蓝天,想不到在爱琴海东岸的土耳其,我们同样淹没在蓝与白的世界里。闻名遐迩的蓝色清真寺里泛着幽幽蓝光的蓝白色瓷砖,青花瓷般诱人。瓷砖博物馆、托普卡帕皇宫(1475 -1478)和卡帕多奇亚的陶瓷工作室里,蓝与白的神话又一次次出现在眼前。而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材质多样、无处不在的蓝眼睛,更使我们充分体验到蓝与白对土耳其人的意义

  百度百科对“蓝眼睛”的解释只有两小段,却简明扼要地点出了蓝眼睛对土耳其人的重要性:蓝眼睛是“土耳其人最喜爱的护身符和吉祥物,也叫‘恶魔之眼’、‘辟邪珠’,当地人相信,被邪恶之神盯上就会有厄运上身,于是他们随时带着模仿恶魔之眼的蓝色眼状护身符,用以吸引邪恶之神的注意,逃避厄运。”难怪在大巴扎,在博物馆,在旅店,甚至在塞尔丘克的人行道上,在卡帕多奇亚的大树上,蓝眼睛如影随形。初到土耳其的游客很快就会注意到它的存在,并被钥匙链、首饰装饰各种蓝眼睛工艺品所吸引。连我这个不喜欢购物的人,也被频频出现的蓝眼睛所迷惑,买了几个蓝眼睛钥匙链。

  被漂亮的蓝眼睛吸引的同时,很快注意到无论是各地的考古博物馆,还是伊斯坦布尔的地下水宫(532),蛇女梅杜莎的形象同样极其普遍,尤其是在罗马皇帝雕塑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各种精美石棺上。罗马“五贤帝”中的图拉真(15.8.9-1)和哈德良养父子雕塑胸前,都栩栩如生地镌刻着梅杜莎头像,而石棺上托着梅杜莎头像的两位小天使(15.8.9-2),都把头扭向一边,刻意避开梅杜莎的注视,唯恐被她变为石头突然觉得土耳其人崇拜的蓝眼睛和他们祖先崇拜的梅杜莎之间,一定有某种关联。关于蓝眼睛名字的由来,百度百科上介绍了两种说法,都与嫉妒有关,后一种说法:“很久以前,土耳其有一位长着邪恶之眼的女巫,人只要被她充满嫉妒的眼神盯上,就会立马变成石头。后来,人们把女巫压在柱下,挖出了她的双眼,并制成大大小小的东西挂起来,以毒攻毒,这就是‘蓝眼睛’的原型。”这里说的女巫,很可能就是梅杜莎,而地下水宫的两根石柱下,果然压着两颗梅杜莎的头像,应该不是巧合。

梦幻土耳其(1-5)

  古罗马皇帝图拉真

梦幻土耳其(1-5)

  古罗马石棺上的美杜莎

  关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女妖梅杜莎,有各种不同版本传说,但似乎每种传说都与智慧女神雅典娜有关,也与海神婆塞冬有难分难解的联系。梅杜莎本是雅典娜神庙的女祭司,因其美貌而被海神波塞冬羞辱,雅典娜无法惩罚波塞冬,因而将一腔怒气撒在梅杜莎的身上,将梅杜莎的满头秀发变为蛇发,使她背上长出双翼,双眼所及之人都变为石头,单纯美丽的梅杜莎因此成为丑女与邪恶之女的象征。梅杜莎的悲剧其实是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普通人的悲剧。她先是被为所欲为的海神所欺凌,后被另一个不分青红皂白的神仙雅典娜所无辜惩罚。但自此以后,梅杜莎也拥有超人的能力,不仅双眼能将人变为石柱,就连血液中都含有剧毒,能使人起死回生。也许正是这超自然的力量,使她被后来的罗马皇帝所崇拜,进而成为土耳其人的崇拜对象,后变为土耳其人须臾不离其身的吉祥物蓝眼睛。一枚小小的蓝眼睛护身符,同样蕴含着土耳其几千年的文明史,不可小觑。

  二、一个人的博物馆

  博物馆与清真寺是土耳其的两大看点,也是了解土耳其几千年文明精华的理想所在。在土耳其11个地方,参观无数清真寺,无数博物馆,见识无数稀世珍宝,也从中了解不少关于土耳其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知识。

  美国聋盲女作家海伦•凯勒在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说自己如果有三天光明,她会用第二天的一整天时间,参观她最喜欢的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亲眼看看那些她触摸过无数遍的伟大展品,更好地了解这世界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博物馆的确是我们了解过去世界的最好缩影,也是各地的一大看点。

  “一个人的博物馆”,是我在最后几站旅行时的最大感受,如塞尔丘克考古博物馆、伊兹密尔的考古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历史与艺术博物馆,以及恰纳卡莱考古博物馆。在这些博物馆参观时,馆内碰巧都空无一人。随着我在展厅里慢慢晃动,一个个展柜的感应灯亮起来,随后又一盏盏熄灭,馆内唯一的声响,就是这些灯管开关的声音。肆无忌惮地在珍贵藏品前随意流连,细细打量,慢慢品味各个细节的精美绝伦,丝毫不用担心耽误他人参观,真是妙不可言的绝佳艺术享受。

梦幻土耳其(1-5)

  月神阿尔忒弥斯

  塞尔丘克考古博物馆的月神阿尔忒弥斯雕塑(15.8.9-3)极其特别,胸前密密麻麻的一百多个乳房,头上与双腿上栩栩如生的各种动物,都使人过目难忘。阿尔忒弥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月神,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姐姐,主管狩猎,身上的动物应该都是她所猎杀的对象。在时间有限情况下,之所以放弃以弗所古城,就是为了有足够的时间好好欣赏这尊稀世珍品,没想到它对面竟然还有一尊公元二世纪的月神雕塑,同样美不胜收。这两尊分别被命名为《伟大的阿尔忒弥斯》和《美丽的阿尔忒弥斯》的月神雕塑无疑是塞尔丘克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临近出口时才得见真容。两尊雕塑被独自摆放在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大厅两头,中间是通向其他展厅的通道。为保护展品,大厅里的灯光很暗,但聚光在两尊雕塑上,足以看清雕塑的每个细节。除了孤零零的两尊雕塑,还有几根从附近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阿尔忒弥斯神庙发掘来的神柱,简单大方的爱奥尼克柱头使它们尤挺拔俊秀。说起希腊古典建筑三种柱式之一的爱奥尼克柱,更要追溯到2600年前的爱奥尼亚,现土耳其西南部地区和岛屿。爱奥尼柱式在公元前5世纪传入希腊大陆,成为希腊建筑艺术不朽的元素之一,至今在欧美仍极其普遍。

  恰纳卡莱考古博物馆是我这次集中参观的考古博物馆中展品较少的一个,但因为珍藏的是梦幻般的特洛伊古城的考古发现,因此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尤其是刚参观过特洛伊考古遗址,再看博物馆中的珍藏,难免多了许多想象。况且即使展品再少的博物馆,也总会有几个让你喜欢的文物,使你不虚此行。恰纳卡莱考古博物馆的哈德良雕塑,伊兹密尔考古博物馆的河神雕塑,孔亚考古博物馆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精美石棺,安塔利亚考古博物馆的舞者雕塑,都令人叹为观止。令人无语的是,这些博物馆之所以藏品不多,是因为附近的很多考古发现,如今都在大英博物馆。想起两年前在大英博物馆,很庆幸不出那栋大楼,就可以将世界各地的珍藏一网打尽,如今真正来到这些地方,就像在希腊时的感觉一样,很替他们叫屈。

  土耳其最好的两个考古博物馆——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和安塔利亚考古博物馆,藏有全国各地很多考古珍品,尤其是许多精美的罗马雕像和石棺,令人叫绝。梅杜莎头像是帝王雕塑和石棺共同喜爱的元素,石棺上的狩猎场景与花环雕塑,在后来的考古博物馆中也一再出现,与欧洲考古博物馆中的同类藏品很是不同,可见同属古罗马时期的雕塑,装饰风格大异其趣,土耳其的地方文化特色可见一斑。

  三、梦幻特洛伊

  伊斯坦布尔因其横跨欧亚两大陆的独特地理优势,是土耳其游必不可少的去处,但特洛伊却是我将土耳其作为必游五国之一的最重要原因。一场持续10年之久的特洛伊战争,不仅使繁荣的特洛伊王国毁于一旦,而且拖垮了阿伽门农的迈锡尼王国,使希腊历史上有名的迈锡尼文明因此终结。特洛伊究竟有何魔力?

  很久以前读过的《木马计》早已在脑子里生了根,几年来与学生一起研读的《欧洲文化入门》又将特洛伊战争作为欧洲文化的最原始背景,特洛伊因此成为我逃不出的噩梦。荷马创作《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时,特洛伊战争已过去三四百年,因此盲诗人荷马一定是根据当时口头流传的希腊神话进行的再创作。无论如何,这两部荷马史诗对后世的欧洲文学与艺术,产生了持久的、不可磨灭的影响,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的出色悲剧《阿伽门农》,欧里庇得斯的不朽名著《特洛伊妇女》和《安德洛玛刻》,古希腊雕塑《拉奥孔》,以及后来的名画《沦落为奴的安德洛玛刻》等,都是明证,而莱辛的美学名著《拉奥孔》是文学专业学生不可不知的不朽作品。直至2004年,美国还斥巨资拍摄《特洛伊》,演绎现代版的木马计,电影拍摄中最重要的道具大木马,如今还摆放在恰纳卡莱码头附近,提醒世人珍惜和平,远离战争。两年前拜访过特洛伊战争的起点、希腊古城迈锡尼,参观过珍藏于希腊考古博物馆的阿伽门农金面具之后,特洛伊更使我魂牵梦绕。因此尽管明知特洛伊遗址早已是一片废墟,恰纳卡莱考古博物馆中珍藏的特洛伊考古发现也不多,并且同行的两个朋友对特洛伊不感兴趣,我还是早早订好恰纳卡莱的住宿,将特洛伊作为我土耳其之行的最后一站。

  特洛伊考古遗址在恰纳卡莱市南25公里处,有小巴车往返,照说很方便,却颇费了些周折。到恰纳卡莱找到预定的家庭旅馆,向旅馆的光膀子老板打听好信息,不等入住,就急不可耐地直奔两公里外的桥下小巴站,却还是晚两三分钟,错过了15:30的班车,不得不等一个小时。与一位热心的老先生在附近坐了会儿,决定还是到周围走走,再回来搭乘下班车。可笑的是再次回来后,却得知因为那天是周日,16:30班车取消,需要再等一个小时。失望之极,决定放弃。回去办好入住手续,却无心去近在咫尺的码头,决定再次去桥下,等17:30班车,搭最后一班车20:15回来。好在之前遇见的台湾海洋大学的龚老师父女也回来搭乘这趟班车,于是我们成了车上仅有的三位游客,其他都是住在特洛伊附近的当地人。龚老师父女只在土耳其一周,却拿出宝贵的半下午时间给特洛伊,而我更是朝圣一般,哪怕历经磨难,也定要到特洛伊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游。不知生活在特洛伊附近的当地人,每天与三千多年前的特洛伊古人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呼吸着同样的爱琴海空气,会否不时想起特洛伊沦陷的故事,替祖先惋惜功亏一篑的特洛伊战争?

  细细走遍特洛伊古城的角角落落,想象三千多年前居住在这座固若金汤的城池里的特洛伊老百姓,竟然被希腊士兵围困十年,觉得实在不可思议。更难以想象的是,十年胜负难分的战争,最后却因一匹木马而功亏一篑,令人扼腕叹息。而兵强马壮的特洛伊之所以中希腊人的木马计,却是民主的结果。特洛伊并非没有智者,但反对将木马拉进城里的祭司拉奥孔,却与两个儿子一起被两条大蟒蛇缠死,使特洛伊的芸芸众生更相信城外的那匹木马是天降神物,更愿相信围在城外十年的希腊大军,确已撤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道理仿佛被千万次证实为颠扑不破的真理,而人们却自从古希腊时期就崇尚民主,崇尚少数服从多数,并为此不惜付出无数生命的代价,其中的矛盾,似乎无解。

  另外,在特洛伊与希腊联军的鏖战中,表面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实则神与神之间的争斗。女神们为只金苹果争斗不休,都想以此证明自己是最美丽的女人,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之所以拐走海伦,完全是被女神们操纵的结果。就连那匹大木马,在希腊间谍口中都是献给女神雅典娜的贡品,而拉奥孔父子之所以被两条破海而出的大蟒蛇缠死,也是因为他们触犯了神灵。对神灵与宗教的迷恋,似乎是特洛伊沦陷的另一大源泉,至少在荷马笔下如此。经过几百年的口头流传,人们给特洛伊战争加入了太多想象的成分,而荷马是文学家,不是历史学家,在缺少史料的前提下,想象自然在所难免。无论如何,古希腊人对诸神的崇拜与依赖,却是不争的事实。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宗教信仰仍极为普遍,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都仍然信徒众多。人们崇尚理性,却似乎更推崇信仰,又一对无解的矛盾。

  也许是期望值过低的缘故,特洛伊考古遗址无论是规模,还是残存的古迹,都比网上图片要丰富得多。保留较为完好的小剧场和特洛伊南门附近的建筑遗迹,城门外的石板斜坡,作为宗教中心的圣地小教堂,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00年间的九层特洛伊城遗迹,还有1975年竖立在遗址入口附近的那匹大木马,都令人叹为观止。与龚老师父女一起爬上木马肚子,不禁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希腊勇士在木马肚子里的感觉:担心特洛伊人识破他们的诡计而忐忑不安,还是想尽快结束鏖战了10年的特洛伊战争而孤注一掷?是祈祷特洛伊人尽快将木马搬进城里,还是幻想进城后在富庶的特洛伊城大发横财,衣锦还乡?梦回特洛伊,还是无法理解特洛伊战争及其对后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包括对19世纪执意寻找特洛伊和迈锡尼古城的德国商人施里曼和我这个似乎与特洛伊毫无关系的中国人

  特洛伊战争的罪魁祸首,是一个貌似天仙的希腊女人海伦,然而海伦只是这场战争的表面原因,真实的原因则是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觊觎特洛伊的富庶,借帮哥哥夺回海伦之由试图兼并特洛伊。海伦与历史上千百个女人,如唐朝的杨玉环一样,白担了祸国殃民的恶名。金钱、权力与美女,不知引发多少战争,多少人惨遭杀戮,特洛伊战争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而已

  与极具语言天赋的龚老师父女同游特洛伊,也使我的特洛伊之行增色不少。这次土耳其一周游,是龚老师送给女儿的礼物,小龚戏称是父亲送给自己的嫁妆。小龚学的是医药管理专业,大学毕业几年了,工作虽与管理有关,却并未从事医药行业。小龚与老龚不仅长相高度相似,性格也很相像,父女俩都喜欢开玩笑,喜欢拍照,喜欢交友。而小龚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她的语言天赋。她并未专门学过韩语,却听得懂韩国旅行团导游与游客之间的谈话,并能与他们自如地对话、开玩笑。坐在木马旁看韩国游客一个个爬上木马肚子,一个个在高高的窗户里伸出头来,好脾气的导游挨个拿起排放整齐的一个个相机帮他们拍照,听小龚在身边翻译他们的对话,其乐无穷。我突然觉得如果六个小窗里都有人探出头来,一定好看,小龚于是撺掇导游让上面的游客把窗户填满,可惜游客不甚配合,最后还是空了一个(15.8.9-4)。龚老师父女机票钱花了不少,却只在土耳其待一周,我觉得实在划不来。听说我在土耳其三周,只花一万三千多块钱,龚老师觉得不可思议,他猜要花五六万。

梦幻土耳其(1-5)

  特洛伊木马

  晚上回到旅馆,就看到龚老师的微信,再次体会到女儿买给我的苹果6的好处。先后用过三部二百多元的诺基亚手机,最后一部还是在英国时老闫借我的旧手机。女儿觉得我实在落伍,执意买部苹果给我(当然用我的钱)。三月底女儿从美国托人给我捎回苹果6,去土耳其之前学会微信,没想到都派上了用场。随身带的两个小相机都好几年了,没有手机照相效果好,于是这次全程照相用的几乎都是手机。手机照相的另一大好处,是给朋友拍的照片,很容易用微信传给她们,比电子邮件上传省事得多。还有手机的GPS定位服务,使我少走很多弯路,少问很多路,但也少了很多与当地人交流的乐趣。

  四、“伊斯兰建筑大师”锡南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在伊斯坦布尔如梦如幻的古建筑中穿行,渐渐被一个原本陌生的名字所吸引:锡南(Sinan,1489-1588),于是像在巴塞罗那寻找高迪建筑一样,开始有意关注锡南的作品。四五百年前奥斯曼帝国的伟大建筑师,就这样闯入一个中国学人的生活。

  锡南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著名建筑师,享有“伊斯兰建筑大师”的美誉。锡南还是个多产建筑师,一生共设计建造了300多座建筑,包括79座清真寺,34座宫殿,55所学校,19座陵墓,33所公共浴室,16幢住宅,7所伊斯兰教经学院,12家商队客栈和18个殡仪馆,此外还建有谷仓、军械库、桥梁、喷泉、医院和大型渠道等。他的代表作,3座瑰丽壮观的清真寺:塞扎德清真寺、苏莱曼清真寺和赛利姆清真寺,被誉为“伊斯兰建筑的杰作”。锡南将罗马、波斯和伊斯兰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形成土耳其建筑的基本格调。他建造的大清真寺多覆盖以宏伟的罗马圆顶,四周耸立着尖塔,整体建筑高大雄伟,且精工细作,装饰雕刻华丽,色调和谐,令人惊羡不已。

  锡南出身于信奉基督教的建筑工匠家庭,后改奉伊斯兰教,成为虔诚的穆斯林。他年轻时参军,参加过多次战役,并在设计建造桥梁、堡垒等工事时初显建筑设计才华,后在巴格达寄居,考察研究当地伊斯兰清真寺、陵墓等建筑,并掌握了伊斯兰文化。1538年锡南被奥斯曼皇宫聘用,不久被苏丹苏莱曼一世(Kanuni Sultan Süleyman, 1494-1566)任命为宫廷建筑总监。此后40多年间,他一直在宫廷主持全国的建筑工程。难怪在伊斯坦布尔期间,多次见到锡南建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气势磅礴的苏莱曼清真寺(Süleymaniye Mosque, 1557)和布满精美瓷砖的帕夏清真寺(Rustem Pasa Mosque, 1560)。

  纵观锡南的成功之路,除天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如建筑工匠家庭的耳濡目染,军旅生活的锤炼,异族文化的熏陶,苏莱曼一世的赏识,以及生逢盛世的诸多机遇。而他敏于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拘泥于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也许还有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等等,也都是锡南成功的关键。土耳其的宗教文化融合,在锡南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奥斯曼帝国的第10位苏丹苏莱曼一世,堪称锡南的伯乐,与锡南的辉煌人生密不可分。苏莱曼一世在位46年(1520-1566),是奥斯曼帝国在位时间最长的苏丹,并因其文治武功,被誉为“苏莱曼大帝”。苏莱曼大帝完成了对奥斯曼帝国法律体系的改造,并使奥斯曼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进入极盛时期,成为欧洲政治舞台上一支强有力的力量。

  花半天时间仔细观赏苏莱曼清真寺建筑群,是了解锡南与苏莱曼大帝密切关系的佳径。由苏莱曼大帝在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下令敕建,当时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锡南设计建造,苏莱曼清真寺自然出身不凡,并被认为是伊斯坦布尔最精美的清真寺。建筑群中央是矗立在山丘上的苏莱曼清真寺,周围有医院、学校、浴场等大小二十余处公共设施,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大大小小层层叠叠的圆顶无数,是伊斯坦布尔的地标之一。清真寺的后面,有一片墓地,位于墓地正中间的,是锡南为苏莱曼大帝设计的陵墓,里面埋葬的是苏莱曼大帝及其妻女、母亲、姐姐、苏莱曼二世等。而锡南的墓地位于清真寺右前方墙外的街角。我们绕了半天,才找对地方,却发现那里不但是锡南的长眠之地,而且满是与锡南有关的符号:旁边是锡南咖啡屋,而那条小街就叫锡南街。可见伴随锡南建筑长存于世的,是土耳其人民对锡南的喜爱与尊敬。

  伊斯坦布尔的必游景点蓝色清真寺是锡南最得意的弟子Aga的作品,它对土耳其著名的依兹尼克瓷砖的妙用,与锡南的帕夏清真寺可谓一脉相承,是锡南建筑精神的延伸。锡南固然伟大,但土耳其人民对古建筑与古文化的珍爱与呵护,更值得我们钦佩与借鉴。

  五、心灵手巧的Mustafa

  除了伊斯坦布尔,地中海小城安塔利亚也是我最喜欢的土耳其城市之一:有山有海,有很好的考古博物馆,有哈德良门等老城古迹,有鲜绿色的街头雕塑,有晃悠悠的电车,有友好大度的奥斯卡旅馆(Hotel Oscar),更有热情好客的安塔利亚人,尤其是心灵手巧的安塔利亚小伙子Mustafa。

  我们入住的奥斯卡旅馆就在老城主街旁的小巷里,安静又方便,员工友好热情,并且极为实惠。极大的一个四合院,周围都是淡绿色二层楼的旅馆房间,中间一个小游泳池,还有一个咖啡厅,再就是柠檬树下摆放的一张张餐桌,为客人提供早晚自助餐。订房时不明白这家旅馆“半餐”指的是什么,上网搜索,仍不敢相信晚餐竟然也包在已经很实惠的房费里,并且是不错的自助晚餐,有个小伙子专门负责烤肉。按规定11点退房,我申请多待一个小时,诙谐幽默的前台小伙子夸张地来了一句“哦,天呢”,然后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后来在棉花堡如法炮制,老板母子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一点儿不肯通融,我们只好在大中午的花树荫下待了半个小时,然后去汽车站又等了很长时间。

  对安塔利亚印象深刻,还因为安塔利亚大学手工艺老师Mustafa Canli,一个看起来四十多岁,却只有32岁的腼腆大小伙子。看完以安塔利亚老城Kaleici命名的民俗博物馆,随意走进一家工艺品小店,就这样认识Mustafa,并且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Mustafa是家里七个孩子中的老小,单身。四个哥哥和两个姐姐都已成家,哥哥们都在有着25年历史的家族企业工作,主要制作地毯和首饰。Mustafa从小热爱手工,并将手工制作当作自己的职业和事业,店里的很多小商品,包括复杂的项链手链挂毯,都是Mustafa自己的作品。想不到一个五大三粗的安塔利亚小伙子,竟然如此心灵手巧,着实让我诧异。更没想到的是作为七个孩子中的老小,Mustafa的家族观念十足,也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他的许多假期,就这样在店里帮忙,替兄长们分忧。他原本有机会去美国发展,但他拒绝了邀请。他觉得自己的祖国是土耳其,家人都在这里,在这儿待着最踏实。他还是虔诚的苏菲教徒,两个姐姐如今就生活在苏菲教派的大本营孔亚。我们碰巧刚从孔亚过来,对苏菲教派有些了解,因此多了许多话题。但因时间有限,心中一些疑问,还是没搞清楚比如不知为何,我们见到的所有苏菲教派教友雕塑的表情都很忧郁,而我见到的唯一一个活生生的苏菲教派教徒Mustafa,脸上却总是挂着微笑,似乎生活得平静幸福,心满意足。

  Mustafa小时候淘气,把母亲织了一半的地毯剪坏,被母亲严厉训斥,现如今老母亲还偶尔提起这回事。Mustafa讲起这个小故事时一脸甜甜的笑意,给我看手机上两个小侄子举着他织的地毯时,同样一脸幸福。他认为钱固然重要,但内心的东西更重要。他说的内心世界,大概就是爱家、爱(宗)教、爱(事)业、爱国吧。

  在Mustafa店里聊天的一个多小时,除了门口卖西瓜农民的五六岁儿子不时捣乱以外,没有一个客人进门,可见生意萧条。可能也因为那条小街位于老城区边缘,一般的游客逛不到这里。Mustafa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忙着刷屏,没几个人对手工感兴趣,但他从小耳濡目染,对手工制作兴趣浓厚,因此乐此不疲。他是个严格的老师,对试图糊弄过关的学生,从不心慈手软,学生被逼无奈,竟也能按时交出像样的作品。看来世界各地的大学生都一样,被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所吸引,无暇顾及劳心劳力的传统工艺,并且人都有惰性,尤其是自制力不强的年轻人,有时需要外力约束,才能有所作为。所谓的“严师出高徒”,大概就是如此。而真正要把一件事做好,还得是Mustafa这种发自内心的痴迷才行。有师如此,是学生之福,可惜要到很多年之后,学生们大概才会明白这点。

  说也有趣,上午认识Mustafa Canli,中午去汽车站的路上,就好几次看到Mustafa这个名字,就连下午入住的费特希耶城外旅馆门前的那条大路,也叫Mustafa Kemal大道,那晚偶尔打开电视,主持人竟也姓Canli。之前对这两个词没有任何感觉,之后只要看到这两个词,就会想到安塔利亚老城令人眼花缭乱的工艺品小店里,那个对手工艺痴迷的安塔利亚年轻人。

  查阅资料,才明白Mustafa原来还是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 1881~1938)的名字,难怪如此常见。提前三个月订往返机票时,就记住了伊斯坦布尔的阿塔土克机场,后来对阿塔土克这个名字更加熟悉。在土耳其三周,看到无数个阿塔土克雕像,参观过两个阿塔土克故居博物馆,道路、公园、大学、大楼名称中的国父名字更是不计其数,国父名言常常伴随雕塑周围,土耳其人民对国父的喜爱与崇拜,无处不在。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