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之幼儿教育理论:孩子爱说谎?莫惊慌(转载)

编绳手链网|
67
网友提问:教师考试之幼儿教育理论:孩子爱说谎?莫惊慌(转载)
优质回答:

  【情景再现】

  离园时,三岁的小凯对妈妈兴奋地说:“妈妈,今天我得了一个‘小笑脸’,老师还贴在我脑门儿上了。”妈妈听了很兴,连续两天小凯都这样告诉妈妈。后来妈妈和老师沟通后才得知,小凯并没有得到“小笑脸”。妈妈生气地责怪小凯:“你这么小,怎么就说谎呢。”

  孩子说谎固然不对但是像小凯妈妈这种不问青红皂白就指责孩子的做法肯定是不可取的。经常听见家长幼儿园老师反映说:“我们家孩子怎么最近老爱说谎?”“我们家小孩是不是变坏了,怎么动不动就骗我们?”“老师,是不是孩子的品德出了问题,怎么没有以前诚实了?”说谎问题经常在幼儿园小朋友身上出现,孩子说谎有他内在的原因,而且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说谎,它的性质也是不相同的。“治病需先寻因”,只有正确认识说谎的本质是什么,然后对孩子的说谎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归类,才有可能对症下药。

  幼儿的说谎现象可谓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有的纯粹是一种欺骗行为,有的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而编的谎言,有的则是为了掩饰自己犯下的错误而说的谎话,还有的是误把幻想当现实。但无论孩子说谎的动机出于何因,我们都认为可以归纳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恶意的说谎,一种是无恶意的说谎。下面,就结合事例对这两种类型的说谎行为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恶意的说谎行为。

  所谓恶意的说谎行为是指孩子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愿望有意地说谎、欺骗成人和隐瞒事实或嫁祸于人的举动,很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周围不良的生长环境造成的,是社会有形无形的影响和大人有意无意的教唆,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学会了说谎。根据说谎目的的不同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事例中进行分析。

  第一层次:一节手工课后,奕奕将剪下的碎纸片从三楼的窗口撒下去,飘到了一楼的种植角里,保育员发现后到各班去询问,当问到奕奕班时,有一个小朋友举报是奕奕扔的,奕奕有些害怕,但在老师的再三询问下还是不肯承认错误。

  他的这个行为属于否认错误,是幼儿时期常见的说谎类型。一般来说,幼儿在干了坏事之后因为害怕或为了逃避家长、老师的惩罚而有意识地为自己开脱责任。其中有的是全盘否认,有的则是只承认一部分的错误,极力减轻错误的分量,最为严重的一种就是把责任全都归咎于他人,不但不承认是自己做的,还编造谎言把他人牵连其中,这种行为说明幼儿的品行已经开始恶化,不过这种行为在幼儿身上极为少见。

  那么,在犯错之后,幼儿为什么否认错误呢?其实追究根源,还应归咎于成人。试想,如果最初幼儿老实地把自己的错误告诉成人,得到的全是简单的责罚和打骂而不是有情有理的说服教育,如果幼儿最初偶尔的说谎反而使他免受责罚、蒙混过关,两者对比之后,幼儿被迫选择说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因此,棍棒教育的方式不可取,换来的只是幼儿通过撒谎来免受棍棒之苦。我们成人在处理这类错误时就要首先反省自己,不要一味追查孩子的责任,然后让他们明白自己根本需要撒谎,大人是从来不责罚诚实的孩子的。

  第二层次:

  星期五,班里开展了评比好孩子的活动,凡是被评上的孩子都可以得到一枚小贴纸作为奖励。辰辰没有拿到贴纸,但回去后他对妈妈说自己被评上了好孩子,并要求妈妈兑现给他买奥特曼。为了得到心仪已久的玩具,辰辰说了谎。这一类型的说谎是幼儿为得到成人的表扬和奖励或满足其虚荣心而有意犯下的一种错误。如果不是家长为了促进和鼓励孩子而简单地采用物质奖励手段,过多地看重好孩子的称号而不考虑幼儿的实际表现,那么,孩子的身上就不会发生或少发生这类的错误,所以要想使孩子改正这类错误,家长就应该及时地反省自己,从自身找取病因。

  第三层次:龙龙在桌上看到一串玉珠手链,很喜欢,于是就把它剪断,将小珠子进口袋,后来,丢失手链的老师过来寻找,龙龙就拿出几颗给老师,但却谎称是其他小朋友送给他的。像龙龙这种有意欺骗的行为在幼儿说谎现象中是性质最为严重的一种。幼儿为了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或满足自己本人的欲望而有意地夸大、歪曲事实甚至编造事实的行为都属于这种错误。事例表明,这些行为大都发生在5岁以上的幼儿身上,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私自利的行为。如果孩子身上发现了这种行为,一定要引起重视,立即予以批评,决不能将它当作是“聪明、机智、反应快”的表现,这样一定会害了孩子。

  二、无恶意的说谎行为。这一类的说谎现象大多是由于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造成的,低年龄的孩子记忆很不精确,在回忆时往往会歪曲事实,将幻想与现实混同,加之理解能力尚浅,容易造成认知不足或理解错误,从而使说出的话不符合真实情况,这种谎话与意志品质毫无关系,因而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说谎,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

  1、幼儿期儿童想象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有夸大与虚构的现象。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同现实混淆起来,因而说出一些不真实的话。如:一个幼儿和他的伙伴说,昨天他到花果山去玩了,还看见了孙悟空和猪八戒。显然,这不是真的。在老师和他谈话后了解到这些天他的妈妈正给他讲《西游记》的故事,他把妈妈对他的讲述转化成了自己头脑中的生动表象。这并非说谎,而是幼儿将想象与现实混淆,是幼儿心理水平低,发展还不成熟的表现。属于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大约在5岁以后就消失了。

  2、由于幼儿阶段理解能力欠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一知半解,或依样画葫芦,却不知其真正的内涵,因此容易说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话来,这些话与品德无关。如一个5岁的小男孩坚持把普通飞机说成是航天飞机等,正是由于他对事物的不理解,才会说出这种不合实际的话,随着年龄慢慢增长,理解的事物慢慢增多,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

  幼儿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成的奠基时期,也是身心各方面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的各种因素与以幼儿为个体的单位因素相互作用结果,幼儿身上往往会体现出像说谎这样的问题行为,这为幼儿今后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我们意识到,在现代社会着重强调品德情感教育的今天,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品质无疑是很重要的,而诚实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应承担起这个责任,为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诚实的拥有高尚品德的健康人而努力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