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i,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什么(原子个数等于质子数吗)

阅读:0 来源: 发表时间:2022-05-29 11:46作者:八卦会火
    接要: I的原子数53三、i什么是哪种元素(1)核外电子的数目是2 ^ 8 ^ 18 ^ 18 ^ 7=53。根据一个原子的核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个原子的核质子数原子...

问题二、I的原子数

53

相关问题三、i什么是哪种元素

(1)核外电子的数目是2 ^ 8 ^ 18 ^ 18 ^ 7=53。根据一个原子的核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个原子的核质子数x为53;(2)若同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碘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则求最外层电子数为7的原子,故为C氯原子;答案是:(1)53;(2)C;

原子i,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什么(原子个数等于质子数吗)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四、i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量是由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首先提出的。他说,“同一种元素的原子重量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重量不同。”所以原子量在中文里翻译成“原子量”。但在当时,由于重量和质量是同一个概念,虽然实际上获得了所有原子的相对质量,但仍称为原子量。原子量1803年,道尔顿用氢的原子量作为相对原子量的基准。1826年,扬斯贝瑟利乌斯将其改为氧原子量的1/100为基准;1860年,J.-S. Starr建议用氧原子量的1/16作为基准,这个基准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1929年,W. F. giauque和H. L. J. Stearns发现在天然氧中有三种O,O and O的同位素。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并不完全均匀,因此用天然氧作为原子量标准是不合适的。后来,物理学中用O的1/16作为原子量基准,化学中仍使用原来的基准。从那以后,原子量有了两种尺度。1940年,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决定将1.000275作为两个标度的换算系数:物理原子量=1.00275化学原子量。两种尺度的存在,必然导致混乱。1959年,在慕尼黑召开的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上,德国人J.H. Matouch建议C=12.0000作为原子量标准,并提交给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审议,该联合会于1960年接受了这一建议。1961年,在蒙特利尔举行的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上正式采用了这一新的基准。1979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委员会提出了原子量的定义。特点当我们计算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时,会发现极其不方便。计算其他更复杂分子的质量会更麻烦。所以国际上规定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原子和分子之间的质量关系。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摩尔质量,但单位不同。

推荐问题五、i离子原子序

(1)氧原子和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具有相同的数目和相似的化学性质;(2)根据原子序数13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的事实,最外层的三个电子一般在化学反应中丢失,从而形成带三个正电荷的铝离子,故其离子符号为Al3;(3)原子序数为12和17的元素分别是镁和氯,它们的化合价通常是2和-1,所以化合物的化学式MgCl2由这两种元素组成;答:(1)氧原子;(2)Al3;(3)氯化镁;

原子i,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什么(原子个数等于质子数吗)

六、F、Cl、Br、I 原子得电子能力比较

这个不难解释,因为你只考虑了F、Cl、Br、I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加,核带正电荷增加,增强了电子的吸附。但是你看了另外两个因素。第一,在核电荷数增加的同时,核外电子的数量也增加了相同的数量,核外电子带负电,异性相斥,导致电子的斥力增强。其次,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F、Cl、Br、I的电子层数也增加,原子半径也增加。根据电学公式F=KQ1Q2/R 2,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最外层电子即价电子与原子核的引力约束之间的距离也减小。主要由于以上两个原因,F、Cl、Br、I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原子的电子能力依次减弱,氧化性依次减弱。不仅F、Cl、Br、I,同一个主族的其他元素也有相同的渐变规律和性质,如O、S、Se、Te、Po、N、P、as、Sb、Bi等。其实金属元素也是如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和原子半径增大,导致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增强。所以这条规则对金属和非金属都适用。望采纳!谢谢你

声明

删帖请联系zhiyihom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