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健资料,马健老师,本文共(11734字)

阅读:0 来源: 发表时间:2022-05-15 14:09作者:八卦会火
    接要: 马健资料,马健老师马健的简介三、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马健资料抗震救灾英雄马建坚持在废墟中挖出女学生4小时。地震前,向孝廉是漩口中学初三5班的学生,地震发生时她在3楼...

问题一、马健资料介绍

马建远,北京奥运会男篮队员,河北球员,出生于天津石家庄。1983年参加河北省体校篮球班,1984年入选河北省青年队,1985年6月入选河北男篮,1989年加入国家男篮,担任主力前锋。1992年第24届奥运会后赴美国留学,1998年加入北京奥运会男篮。个人特点:动作协调,反应快,技能全面。当16岁的马健获得亚洲青年篮球锦标赛冠军时,在中国的同龄人中还没有对手。当时的马健身体强壮,有着非裔美国人一样的身体和弹跳力,同时又有着亚洲球员的细腻触感。这么好的状态,应该会让很多国内教练把他和NBA这个词联系在一起。1989年,马健进入国家队,一个美国教练的出现,让马健和NBA走到了一起。当时一个来中国执教国家队的美国教练看中了他优秀的身体条件和潜力。一次训练结束后,他告诉马健,他应该去美国的大学打球,然后进入NBA。当时在国内是看不到NBA的,因为从1986年央视第一次转播NBA开始,每年央视只能不间断转播几场比赛。马健当然知道什么是NBA,所以在国家队打了三年之后,马健当时做了一个有争议的决定,去美国大学打球。他放弃了为国家队效力,为了进入NBA,马健成为了当时中国篮球的焦点。同时,他的做法也让当时中国篮球最有天赋的前锋(第二中锋)彻底被禁赛。从此,马健从中国篮球中消失了,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多了一个追逐梦想的中国人。为了追求NBA,马健来到了美国。现在很多人只知道马健在犹他大学的两个美好赛季。事实上,在进入犹他大学之前,马健就申请了奖学金,而那只是当时美国的一所学院,而这所学院甚至没有资格参加NCAA。“那是美国的一个小学校,叫犹他谷社区学院,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学院。篮球水平很一般。虽然都是黑人选手,但我可以用左手和他们打。”回想起第一次访美,马健还是意犹未尽。刚到美国的马健很低调。他学校里的这些美国孩子根本不知道,这个骨瘦如柴的中国人不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事实上,他赢得了亚洲所有级别的篮球冠军。在一次训练中,马健向这些黑人球员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在一次快攻中,马健高高跃起,从防守队员的头顶将球推入篮筐。这时候教练跳了起来,“这是宝宝!”从那一刻起,马健开始了他在这所小学明星生活。马健不仅是篮球天才,在学习上也领先于其他篮球运动员。很快,凭借他在校队场均17.9分5篮板3.3助攻的出色表现,犹他大学决定录取这位中国篮球运动员。“在犹他大学的两年让我感觉离NBA越来越近,”马健说,那两年是他在美国大学联盟最辉煌的岁月。1993年,《天津日报》写道,在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一场比赛中,马健上半场投中7个三分球,下半场又投中2个.马健在犹他大学代表的28场比赛中,场均得到8.2分3.7个篮板。但这一表现并不足以让马健进入NBA。大学毕业后,马健回到了中国。“在训练中,看马健投三分可以用神来形容,但在球场上,他总让我们觉得有点尴尬,”犹他大学的一名中国留学生这样形容马健。1995年是马健最接近NBA的一年。这一年,马健得到了和朋友一起去洛杉矶快船试训的机会。当时马健刚刚代表河北队打完全国男篮乙联赛,状态最好。在训练营中,马健用自己的表现打动了快船的教练。教练告诉他,他将在即将到来的1995-1996赛季为快船效力。

但事情总是出人意料。就在马健回家准备行囊的时候,快船公布了新赛季的名单。马健没有出现在这份名单中,布伦特巴里被他取代,他赢得了本赛季的全明星扣篮大赛。“输的那一刻,我感到无助和遗憾,但这种感觉很快就过去了,因为我是亚洲第一个离NBA这么近的人。”那时候的马健是中国离NBA最近的球员,可惜马健连那一寸的距离都无法拉近。1996年,马健回国,恰逢NBA进入中国十周年。马健是1996-1997赛季央视NBA总决赛的转播嘉宾,当时乔丹率领公牛,佩顿坎普率领超音速。“我在美国上大学的时候和乔丹打过两次……”“当威廉姆斯还是我和快船的队友时,他的水平并不……”马健在解说中的话还是表现出了他对NBA的渴望和追求,他也从未想过自己从此离NBA越来越远。如果说,在NBA进入中国的前十年,马健是中国与NBA最亲密的球员,那么在1996年到2006年这十年,马健与NBA成了陌路人。1996年未能进入NBA后,马健再也没有去NBA试训,对NBA的接触也仅限于当地的电视转播和个人写作专栏。看电视转播,写球评,评价姚明在火箭队的表现,成了马健和NBA最后的联系。如今,马健早已从篮球场上消失,但他与NBA的联系,以及他带给中国球迷的惊喜,永远不会被忘记。就像他那句名言“我的弱点是我牛逼,不,我太牛逼了”,马健永远是一个追求NBA的牛逼球员。

马健资料,马健老师,本文共(11734字)

问题二、马健的简介

相关问题三、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马健资料

抗震救灾英雄马建坚持在废墟中挖出女学生4小时。地震前

,向孝廉是漩口中学初三5班的学生,地震发生时她在3楼的教室上课。突然整个教室晃动起来。老师慌忙喊学生们跑,同学们就争相往门外涌。在走廊上,她感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跑到一楼时,就有楼顶的水泥倒下来,噗的一下压在她身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向孝廉第一次醒来,迷糊着没有知觉,但能从缝隙里看到外面的亮光,之后又没有了知觉。第二次醒来时,天已经黑了。向孝廉是被同班同学马健喊醒的。他在外面喊,“孝廉,你在哪里?他一再说,你要坚持,你要坚持……”向孝廉身上压着厚厚的泥土和水泥块,马健就用双手在外面刨。 大约4个小时后,马健终于把她刨了出来。这时,马健的双手血肉模糊。马健背着向孝廉刚走到校门口,先前向孝廉被压住的地方旁边一堵墙壁突然倒塌。如果晚几分钟,他们两个就都出不来了。”马健被称为舍己救人的小英雄。

马健资料,马健老师,本文共(11734字)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四、抗震救灾小英雄

马健,男,14岁,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初三年级学生。 地震发生后,马健的班上有6名同学未能从教室中撤出。下午救援时,马健和同学发现了被掩埋在废墟中的向孝廉,一起施救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晚上,他自己冒着大雨,悄悄回到学校,蜷缩着身子钻进废墟,用双手将一块块砖头刨开、运出去,又钻进去,再钻出来,匍匐着身体一趟又一趟。手磨破了,腿脚渐渐地不听使唤,但他没有放弃。大约四五个小时过去了,双手血肉模糊的马健终于把向孝廉从废墟里刨了出来。紧接着,他又开始寻找其他幸存者。凭着打火机微小的火光,他看到有两位同学被水泥板压住,但没有大型工具无法营救。他立即赶到尚未倒塌的学生食堂,给他们找来水,帮助两位同学 02 马小凤 马小凤,女,17岁,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东汽中学高二年级学生。 马小凤从震后昏迷中醒来,用唯一能动的左手迅速检查身体,发现后脑勺出血,就立即用书将自己的头垫起来。做了这些自救,她听到从废墟右侧的一堵墙壁外传来同学殷少华呼救的声音,便立即大喊殷少华,“不能哭,不能浪费能量”。随后,马小凤调匀呼吸,把自己的右手和双腿从石缝中抽出来,去帮助殷少华。但因断墙阻隔,未能成功。马小凤尝试着大声呼救,没有听到回应。她摸到了半截课桌腿,不断敲击头上的水泥板,还是没有回应。她用双手和这半截课桌腿,在废墟中艰难地开出道路,一点一点地向前移动了10米,仍无法找到出口。在这期间,她又听到了同学曹健强、葛轲、薛肖的声音。马小凤不时提醒大家,要相互鼓励,要坚持,千万不能睡觉。经过近75个小时的等待,他们的呼救声被救援人员听到,4人被先后救出。 03 王 波 王波,男,16岁,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东汽中学高一年级学生。 地震时,在教室中的王波迅速冷静下来,跨过去拔掉墙上的电源,又快速掰开已变形被卡住的门,让同学们快速撤出教室,直到教室里最后一个同学离开,他自己才跑出去。随后,王波投入到营救之中。在学校实验楼下,他听到呼救声,用双手不停地搬、挖,成功救出一名女生。又有求救的声音传来,他顺着废墟的缝隙掏挖,开出一个仅能容身的小洞爬进去,把压在同学身上的石块一块一块地移走,将这名同学救出。他再一次进入废墟,又发现了一个女同学。他迅速用脚抵住摇摇欲坠的石块,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同学的上方,脱下上衣包住她的头,把同学救到安全的地方。在坍塌的教学楼边上,他发现一个男生被废墟压着,只剩下头和手在外面。王波一边搬移石块,一边高声喊来附近的群众,这名同学又被救出。手掌磨肿了,手臂被划伤,鞋子也被钢筋穿破,但王波仍坚持营救同学,一刻也不退缩。 04 王 亮 王亮,男,17岁,四川省绵阳市北川中学高二年级学生。 地震发生时,王亮和另外两名同学被垮塌的水泥板压在二楼至三楼的走道间。他发觉左前方有光亮透进来,便和同学一起挣脱水泥板,从缝隙中成功脱险。随后,王亮就开始寻找和救助其他同学。在救出一名同学后,他发现两名女生被水泥板压住,没有工具,就用手刨,并找来2个群众,一起将同学救出。他又爬进废墟,找到了3名被困的女同学,并立即叫来救援人员和医生,合力将她们解救出来。王亮的背部在营救同学时被严重划伤,一直淌着血,右脚踝也在余震中受伤。地震当天的整个下午、夜晚,王亮一直跛着脚走路,帮助救人,共发现和帮助多名同学成功脱险。 05 邓清清 邓清清,女,14岁,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蓥华镇中学初一年级学生。 当邓清清被武警部队的官兵抢救出来时,她还在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诚实而又坚强的话语,令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武警官兵们抱起她说,好孩子,只要你能活着出来,就比什么都好。 06 申 龙、王佳明 申龙,男,17岁,四川省绵阳市北川中学高三年级学生;王佳明,男,18岁,四川省绵阳市北川中学高三年级学生。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正在上生物课的申龙、王佳明帮助老师快速组织同学们撤离。随后他们又组织同学开展营救,用手掏、用木棒敲,很快在废墟中救出4名同学。为便于救助垮塌教学楼里的师生,他们组织同学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开了两条路,一条专门走担架,一条供救援人员进入。在王佳明和申龙等同学的努力下,总共救出20多名师生。他们还冒着余震给被困的同学送水,扶送受伤的老师去安全地带。晚上八点,同学们自发分组,王佳明为第三组组长,参加运送伤员、遇难者遗体以及氧气瓶和小型机械等。第二天早上,帮救援部队抬帐篷、向受灾群众分发食物。向绵阳转移时,由于所有老师仍在救灾,申龙、王佳明担任了临时班主任,组织同学们安全抵达目的地。 07 刘 刚 刘刚,男,17岁,四川省绵阳市北川中学高二年级学生。 地震时刘刚正在上历史课,好多同学开始往走廊里跑。刘刚高喊大家不要惊慌,赶紧用双手护头躲到课桌下,他却被楼上掉下的水泥块砸晕。醒来后,他首先想到要赶紧弄出一条通道,让同学们赶紧离开。他爬到教室出口处,用拳头猛砸堵在此处的水泥块,终于打开了一个出口。由于出口很小,每次只能爬出去一个人。有的同学已经没有爬出去的气力,他就在通道里边托住同学的身体往外推送,另一个男同学在外接应。最后一名同学被一大块砖石压在腰上,刘刚竭尽全力把砖石搬开,抱着她爬出通道。他们刚出去,楼房再次垮塌,掉下的砖石砸在他们挪开的位置上。 08 许中政 许中政,男,9岁,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新建小学三年级学生。 地震后许中政在废墟下被挤在桌椅架起的空隙里,受了轻微的皮外伤。他和小伙伴们说着话,隐隐听到同在废墟下的邹老师的声音,她在数“一、二、三”,让大家一起喊救命。老师的声音给他们增添了勇气。许中政劝周围的小伙伴,不要害怕,周围这么黑,就当我们在做游戏,看谁勇敢,不怕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地觉得肚子饿、口渴的厉害。当他因饥饿昏睡醒来时,用嘴去啃那硬硬的桌子,把桌子想象成了方便面。他带头和小伙伴们唱起了《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歌声从废墟中传出,紧张救援的消防官兵迅速赶过去,从洞口递进两瓶矿泉水。许中政却把水递给了同学,自己则使劲地舔着干渴的嘴唇。他们很快得救了。 09 阳玉洁 阳玉洁,女,12岁,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白鹿中心学校六年级学生。 地震时,阳玉洁反应很快。在老师的组织下,同学们迅速向楼外撤离。阳玉洁本可以最先跑下楼,突然看见已经冲出教室的王老师又返回去,她马上站住,觉得自己应该为老师分忧。这时,强余震袭来,一片尖尖的玻璃正对着王老师砸去,她跳过去拉住王老师就跑。快到二楼时,她和王老师、还有几位同学被摔倒在拐角的平台上。阳玉洁的膝盖受了伤,同学徐敏昏厥过去。阳玉洁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天花板,已经撕开拳头大的裂缝。她急忙上前背起了比她高大许多的徐敏,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跑到楼外,随后又冲上楼,扶着老师赶到安全的操场上。

推荐问题五、地震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四川汶川大地震感动心灵的人物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马健先进事迹:为废墟下的同学打开生命通道地震后,“违纪”寻找同学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马健和同学们正在教学楼三楼上化学课。伴随着地底下隆隆的巨响,教室突然晃荡起来……老师趔趄着走出门外看个究竟,“地震,快跑!”老师一声大喊,同学们哭喊着拼命地往教室外冲。突然,一声巨响,教学楼底层塌陷了,二楼变成了一楼,整座楼开始向一侧倾斜。幸运的是,马健和大多数同学从门窗钻了出去,快速跑到了校园空旷的地方。学校一边组织老师展开救援,一边安顿所有逃出来的学生原地待命,不准乱动。由于老师人手有限,救援工作量大,马健和同学何宇决定“违纪”参与救援,于是他们偷偷溜出人群,到上课的教学楼去找寻没有出来的同学。不久,他们发现了掩埋在废墟中的同班同学向孝廉,她被卡在楼梯间。“我来了,你要坚持,一定要坚持!”马健鼓励着对方。马健他们一起施救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不间断的余震让摇摇欲坠的教学楼和其他建筑不停地往下掉东西,加上天色渐晚,空气中没有散去的尘埃使得视线极差。更要命的是,学校得知消息说,受地震影响,岷江上游的大坝可能决堤,低洼地带的漩口中学或许将被淹没。为了安全起见,学校组织所有逃出来的学生爬上了地势较高的渔子溪山,马健也在其中。上山后,马健总是想起向孝廉被困的情景,仿佛听到她在废墟中期盼的声音。“她没吃的、没喝的、又不能动,如何挺得过今晚?不行,我不能见死不救!”马健心里难受极了,他决定独自一人去营救向孝廉。以“方便”为借口,马健偷偷地溜出学校搭建的简易帐篷。此时已是晚上九点,天空中,已经下起了大雨。黑夜里,冒着大雨,马健在泥泞道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着下了山,摸进学校,找到了教学大楼的废墟。手刨4个小时,废墟里救出同学马健蜷缩着身子钻进了废墟。他用双手将一块块砖头刨开、运出去,又钻进去,再出来……匍匐着一趟又一趟。此时余震不断,碎砖块不断向下滑落,头顶上的水泥板随时都有可能塌下来。但是强烈的救人愿望支撑着马健。余震来临时,他抱着头蹲着不动,余震结束后,他又开始搬挖。两个小时过去了,听声音,离向孝廉还比较远,继续挖!没有工具,只有双手,在与水泥和废砖的频繁接触中,马健的手磨破了,血止不住流了出来,痛得难受,但马健仍然坚持着。搬挖费力气,马健晚餐时只吃了几个土豆,由于体力透支,又累又渴,他的手脚渐渐地软得不听使唤,但马健没有放弃。实在动不了,他就歇一歇,喘口气,坚持着继续。四个小时,就这样被他挺了过去!黑暗中,废墟里的洞愈来愈深,也越来越接近向孝廉……终于,他看到了向孝廉!看到她被卡在已经垮掉的楼梯夹层,左脚已经骨折,手也被压肿了,起了不少水泡。而她旁边还有一个同学,已经失去呼吸,正是这个同学承担了楼梯的压力,才使得向孝廉得以幸存。这时,失血较多的向孝廉在雨夜中感觉很冷,她在不停地颤抖。马健赶紧将身上唯一的短袖T恤脱下来,裹在同学身上,紧接着,他开始设法营救向孝廉。这时,向孝廉突然抽泣起来,“马健!你别走,如果你要走,就等我死了再走吧!”“你不会死。你是我们班最小的一个,你的生命力也是最强的,我绝不会丢下你!”马健坚定地说。清理干净周边的砖块后,马健用力将向孝廉拉出了废墟!救出向孝廉后,几乎用尽了力气的马健没有离开,他开始援救其他幸存者……

马健资料,马健老师,本文共(11734字)

六、抗震救灾的小英雄资料、急、、

1、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马健 男,14岁,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地震发生后,马健的班上有6名同学未能从教室中撤出。下午救援时,马健和同学发现了被掩埋在废墟中的向孝廉,一起施救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晚上,他自己冒着大雨,悄悄回到学校,蜷缩着身子钻进废墟,用双手将一块块砖头刨开、运出去,又钻进去,再钻出来,匍匐着身体一趟又一趟。手磨破了,腿脚渐渐地不听使唤,但他没有放弃。大约四五个小时过去了,双手血肉模糊的马健终于把向孝廉从废墟里刨了出来。紧接着,他又开始寻找其他幸存者。凭着打火机微小的火光,他看到有两位同学被水泥板压住,但没有大型工具无法营救。他立即赶到尚未倒塌的学生食堂,给他们找来水,帮助两位同学坚持。王波,男,16岁,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东汽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地震时,在教室中的王波迅速冷静下来,跨过去拔掉墙上的电源,又快速掰开已变形被卡住的门,让同学们快速撤出教室,直到教室里最后一个同学离开,他自己才跑出去。随后,王波投入到营救之中。在学校实验楼下,他听到呼救声,用双手不停地搬、挖,成功救出一名女生。又有求救的声音传来,他顺着废墟的缝隙掏挖,开出一个仅能容身的小洞爬进去,把压在同学身上的块石一块一块地移走,将这名同学救出。他再一次进入废墟,又发现了一个女同学。他迅速用脚抵住摇摇欲坠的石块,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同学的上方,脱下上衣包住她的头,把同学救到安全的地方。在坍塌的教学楼边上,他发现一个男生被废墟压着,只剩下头和手在外面。王波一边搬移石块,一边高声喊来附近的群众,这名同学又被救出。手掌磨肿了,手臂被划伤,鞋子也被钢筋穿破,但王波仍坚持营救同学,一刻也不退缩。王亮,男,17岁,四川省绵阳市北川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地震发生时,王亮和另外两名同学被垮塌的水泥板压在二楼至三楼的走道间。他发觉左前方有光亮透进来,便和同学一起挣脱水泥板,从缝隙中成功脱险。随后,王亮就开始寻找和救助其他同学。在救出一名同学后,他发现两名女生被水泥板压住,没有工具,就用手刨,并找来2个群众,一起将同学救出。他又爬进废墟,找到了3名被困的女同学,并立即叫来救援人员和医生,合力将她们解救出来。王亮的背部在营救同学时被严重划伤,一直淌着血,右脚踝也在余震中受伤。地震当天的整个下午、夜晚,王亮一直跛着脚走路,帮助救人,共发现和帮助多名同学成功脱险。王博,男,11岁,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拓石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地震使整个教室剧烈晃动,班长王博迅速打开教室后门,高喊“后排同学从这里往外跑”。一个同学摔倒在台阶上,已冲到前面的他又跑了回来,帮助学生撤离。这时,王博听到学前班的教室里发出孩子们的哭喊,他立刻跟随老师们冲进去,上前抱起一个小孩跑往操场,马上折回抱第二个,直到救出最后一个,他自己也记不清救了多少个小孩。灾情发生后,王博主动组织附近的学生分组学习,宣传防震自救知识。他还将自己仅有的几元零花钱和部分衣物、学习用品捐出,支援救灾。王樊,男,12岁,重庆市梁平县文化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地震发生时,班长王樊像平常组织班里活动一样,与老师一道,沉着地安排同学们有序而迅速撤离教学楼。教学楼垮塌时,王樊刚好从四楼跑到二楼,已辨不出楼道出口的位置。他看见一棵大树离过道栏杆不远,当即纵身一跃,抱着大树顺势滑到地面。当发现垮塌处有人在呼救时,他奋身冲进刺鼻的尘雾中,双手不停地挖刨,移开灰土和瓦砾,在迅速赶到的老师们共同努力下,两名受伤的同学得救了。王磊,男,12岁,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桔柑学校四年级学生。地震突然袭来时,王磊同学积极配合老师,紧急把同学们疏散到了操场。在剧烈晃动中,学校围墙随时可能倒塌。此时,站在围墙跟前的4位同学却浑然不知。王磊箭步冲上前去,大喊“快走”,用尽全力将这几名同学推开。同学们安全了,3米多高的围墙倒塌了,王磊被压住了腿。老师们迅速扑上去搬走水泥砖块,将王磊解救出来。他的左腿被砸得血肉模糊,被送往医院紧急治疗,因左小腿已成粉碎性骨折,不得已进行了外伤性截肢。申龙,男,17岁,四川省绵阳市北川中学高三年级学生;王佳明,男,18岁,四川省绵阳市北川中学高三年级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正在上生物课的申龙、王佳明帮助老师快速组织同学们撤离。随后他们又组织同学开展营救,用手掏、用木棒敲,很快在废墟中救出4名同学。为便于救助垮塌教学楼里的师生,他们组织同学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开了两条路,一条专门走担架,一条供救援人员进入。在王佳明和申龙等同学的努力下,总共救出20多名师生。他们还冒着余震给被困的同学送水,扶送受伤的老师去安全地带。晚上八点,同学们自发分组,王佳明为第三组组长,参加运送伤员、遇难者遗体以及氧气瓶和小型机械等。第二天早上,帮救援部队抬帐篷、向受灾群众分发食物。向绵阳转移时,由于所有老师仍在救灾,申龙、王佳明担任了临时班主任,组织同学们安全抵达目的地。杨琳,女,14岁,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教学楼坍塌后,杨琳被埋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利用这个空间,杨琳将两名同学成功推到安全地带,而自己却被余震中滚落的石头砸中,动弹不得。当她醒来时,看见废墟中透出一丝亮光。借着光亮,她小心翼翼地把砖石挪开,勇敢而又艰难地爬了出来,随即又昏倒在废墟上。杨琳的骨盆、下巴、颅骨、双脚等多处被挤压砸中,经常会产生令人难以忍受的阵发性巨痛。可当人们走进她的病房时,看到她躺在床上,正和身旁的奶奶聊天,脸上没有一丝痛苦和惊恐。杨松尚,男,17岁,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漩口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地震发生后,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杨松尚迅速躲到墙角。教学楼下沉时,地板大角度倾斜,他从教室的这头滑到另一端。此刻,杨松尚并没有选择逃生,得救人!他不顾一切冲向掩埋同学最多的地方,开始动手抢救。他狠命用手刨开碎砖,搬开压在同学身上的砖柱和桌椅。第一个同学顺利救出来了,他的手也磨破了。杨松尚依旧用力刨着,边刨边喊:“先救女生和伤重的同学”。听到墙角处又传来一声微弱的呻吟,他马上冲过去,一边呼喊着同学的名字,激励她,鼓励她,一边用尽力气挖刨。这期间,他与老师和同学奋力救出了8名同学。何翠青,女,13岁,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何翠青在废墟中被埋三天后获救。地震中,她本可以安全逃出,因为她平常有个习惯,午休时总会提前起床。地震发生时,她已经走出寝室,忽然感到脚下猛烈晃动起来。”地震了”,何翠青赶紧往外跑。没跑几步,她突然想到:寝室内还有14位姐妹在午休,得赶紧叫她们去!何翠青毫不犹豫地转回身,边喊:地震了!地震了!边去叫还在午休的同学。大家赶紧下床往外跑。但没等跑出多远,在一阵摇晃中,学生宿舍楼轰然倒塌,何翠青和同宿舍的姐妹被压在废墟下。她们互相鼓励着,约定要好好活下去,并轮流呼救以保存体力。三天后,何翠青终于被救了出来。当天晚上,她接受紧急救治。不过,由于被埋时间太长,右小腿已发生坏死,被迫做了截肢。何翠青”把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全校师生。宋雪,女,12岁,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土门小学五年级学生。5月12日地震来临时,作为值周学生干部的宋雪正在检查午睡,她马上大声呼喊:”地震了,大家快跑,快跑……”并迅速跑出了教室。学生们听到呼喊,快速冲出教室,奔向操场。宋雪透过窗户,看到教室里有两名同学还趴在桌子上,她大声呼喊:”曾雨、韩洁,地震了。快出来,快出来!”熟睡中的她们没有听到呼喊。宋雪立即冲进教室,将两位同学摇醒。两人迅速冲出教室,奔向了操场。老师开始清点人数,发现全班只差宋雪,当即成立搜救组,到废墟里寻找。第二天上午,当救援人员在教室后门仅两步之遥的地方发现宋雪的遗体时,她仍然保持着冲向门口的姿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宋雪将生的希望给了同学,自己却永远地离开了。张春玲,女,13岁,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石坎小学六年级学生。3岁时的一次意外,让张春玲面部重度毁容,左手截肢,右手五根手指每根都只剩两节。地震发生后,正在向校外跑的张春玲听到身后同学的求救声,立即停住了脚步,迅速返回去救人。”小妹妹”杜艳梅被楼板压住,张春玲因人小力薄,怎么也抬不动,她就捂住同学的头止血。另一名同学也在呼救,张春玲赶上前去,将同学背到麦田边。之后,她马上跑去找来几个群众,共同把杜艳梅救出来,而张春玲的肩膀却被掉落的石块砸伤,鲜血顺着手臂流淌。5月19日,”帐篷学校”开学了,张春玲和停课7天的460余名同学又走进了课堂。陈浩,男,12岁,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玉石乡实验学校六年级学生。地震发生时,陈浩和同学们赶紧向楼下跑,穿过楼边的升旗台,到达了安全地带。他转头一看,身后的一个女同学还站在升旗台的高墙前,而那堵高墙眼看就要坍塌。陈浩奋力跑过去,一把将她推开。三、四米高的砖墙倒塌了,女同学安然无事,而他自己的背部和双腿被埋在瓦砾之中。被救后,陈浩的双下肢骨折、腰椎多处骨折、背部几无完好、出现肺挫伤和肺出血。在最初清理伤口的时候,没能及时用上麻药,可他都坚强地挺了下来,愣是没有哭出一声。陈浩说,”我不后悔。能救而不救,我肯定会感到惭愧”。邹雯樱,女,12岁,藏族,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映秀小学五年级学生。地震发生时,邹雯樱作为班长和学校少先队大队长,一直主动帮助老师组织同学撤离,她却自觉留在最后。当时邹雯樱已经跑到二楼楼梯口,为了返回救助其他同学,她却再也没能回来。当救援人员发现邹雯樱时,她还紧紧搀扶着一位同班同学。邹雯樱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名,还自学绘画和音乐,爱好体育。4月底曾代表学校参加汶川运动会,100米和200米都拿了名次。以她的奔跑速度,完全可以跑出去。林浩,男,9岁,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学生。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林浩正走在教学楼的走廊里,他被从上面滑落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作为班长,在被埋废墟时,他带领同学一起唱歌,战胜恐惧。爬出废墟后,发现一名昏倒的女同学,他立即把同学背到安全地带。紧接着,他又一次返回废墟,救出了另一名受伤的同学。在抢救同学的过程中,林浩的头部被砸破,手臂严重拉伤。医生给他检查完身体后,他拒绝救助站人员帮助,自己穿好衣服,和姐姐、妹妹一起从映秀镇步行7个多小时,安全撤离到都江堰。郑小鹏,男,13岁,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红白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地震发生后,郑小鹏与幸存的老师和同学,一起用手刨开废墟上的砖块,抬起水泥板,努力营救同学。下午4点左右,郑小鹏发现一个被埋在水泥板下的同学。水泥板里有钢筋,相互胶着在一起,用手根本无法抬开。正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郑小鹏迅速跑到街上,从被压在瓦砾下的铁匠铺里,找来了可以截断钢筋的工具。大家一起将一根根钢筋截断,搬开水泥板,将同学成功救出。贾龙,男,16岁,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向峨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地震发生时,贾龙正在教室里埋头写作业。教室坍塌后,他被埋在废墟下。在别人的帮助下,他坚强地爬出废墟。获救后,他不顾身上的伤痛,与幸存的老师及赶来的家长一起,搜救废墟里的幸存者。这时,突然听到了妹妹的求救声,他赶紧用手搬开水泥板,将妹妹成功救出。然后又转身跑回,继续救援他人。他先后救出三名同学,并将受伤的班主任老师背离危险地带。童世强,男,13岁,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祁山乡中王小学六年级学生。地震来临时,童世强不顾个人安危,直奔教室右侧的村党支部活动室。他知道,那里还有学前班的儿童正在休息。房子里的32名儿童,最大的6岁,最小的只有4岁。童世强抱起一个孩子就往院子中央跑,放下后又马上折回抱第二个。仿佛像冲刺一般,他拼尽全力疾奔不止。一个、两个、三个……身高不足1.6米的童世强咬着牙,拼着劲坚持,先后有7名孩子被他从屋内救出。当他把最后一个孩子救出时,拱门墙倒塌。在童世强和他人的拼力抢救下,32名儿童无一伤亡。雷楚年,男, 15岁,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磁峰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地震时,雷楚年刚下化学课,他迅速跑到一、二楼之间的楼梯拐角处。这时,迎面碰到正往楼上冲的班主任陈冬老师。雷楚年意识到老师是要回去救同学,于是就迅速跟上,跑回二楼的教室,发现有7个同学蹲在教室的墙角边。他指挥同学们用力扶住楼梯的护栏,带着他们往楼下冲。跑了几步,发现只有6人,还少一个!他急忙返回去,一个女同学由于惊吓过度,正蹲在门口,怎么拉她都不动,雷楚年抱起这位同学冲到楼下。几秒钟后,教学楼垮塌。雷楚年回家看了看,就又偷偷跑出来,当了一名志愿者,给救援队伍带路,帮助搬运救灾物资。

声明

删帖请联系zhiyihom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