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土地的记忆》

编绳手链网|
66
网友提问:《我对土地的记忆》
优质回答:

《我对土地的记忆》

  (共分六个章节)

  一、土地的滋养

  ——我的童年生活

  二、土地的冲动

   ——我经历的人民公社、大跃进

  三、土地的饥饿

  ——我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

  四、土地的深情

   ——我经历的联产责任

  五、土地的疯狂

   ——我经历的“文化大革命”

  六、土地的哺育

  ——我的农村读书生活

  《我对土地的记忆》

  一、土地的滋养

  ——我的童年生活

  (一)温暖的家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宏伟的声音,犹如天籁,响彻云霄,震撼大地;犹如春雨,滋润着每个穷人的心田。成千上万的农民就像久旱压在土里的小草芽,伸直了腰,钻出了地面,沐浴着阳光雨露。人们欢呼跳跃,人们奔走相告,人们弹冠相庆。这不是百年来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而是新的社会、新的天地、新的时代开始了。一句话,穷人们要翻身、做主了。这些常常被呼来唤去的伙计们被称兄道弟,有些不习惯——站惯了的人要他坐着,姿势不大好看。这不要紧,据说,“哈八狗拴在衙门口,三年学会说话”,何况勤劳智慧的人呢?咱们虚心学习如何当好家,做好就是了。

  1949年10月16日至20日,寿县召开了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着手乡村建设工作。农民们张开那饱经风霜的笑脸,整天整夜地分田分地忙。祖祖辈辈的梦想今天成真了。祖国的天空蓝蓝,阳光灿烂,祖国的大地葱绿,焕发了青春,散发着芳香的气息。这年10月25日,我出生在农民的家庭,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湿润肥沃的泥土上,刚着地就享受那充足的阳光雨露,赶上了好时候。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我属于中国的同龄人,属于新一代

  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共有15人,人丁兴旺,三世同堂。我的父母亲都是勤劳、善良、诚实、智慧的农民。父亲姓黄,名伯贵,弟兄5人,姊妹7人中排行老大。按当地风俗习惯,我称呼父亲为伯伯。他打过鱼,在南京水泥厂当过工人,解放战争时期多次支前,抓过汉奸;精通织布手艺,会唱民歌;没有上过学,但算术、记忆力都好。我母亲姓刘,名海清,北京人,出生于有钱人家。她7岁时因家庭变故父母逃到安徽颍上县,被寄托给一位农民家抚养。托养期为一年。半年之后,这家人因生活困难,把她送给另一农户做童养媳,换得一斗小麦,一斗粱。她去了以后受尽折磨,有一天偷跑回了寄养的农户家。这家农户深感自疚,那家来要人时就把她藏起来了,因此打官司。为了不败,这家把她送到寿县的一个地主家当丫环,带小孩子。她聪明好学,没有上过学也识了一些字,收集了一些农村治病偏方,缝、裁衣服,做饭都是高手。她信佛,心地善良,乐以助人,在乡里,很有名气,请她帮忙的人很多,人缘非常好。

  大家庭人口多,最让别人家羡慕的是我父亲兄弟五人正值青壮年时期,个个都是棒劳力。父亲30多岁,二叔、三叔、四叔都是20多岁,最小的五叔16岁。父亲的庄稼活非常全面,而且会织布手艺。二叔是超一流劳力,农活样样在行,挑起担子无论是十里二十几里路程,一般劳力都是150上下,二叔来回都是200多斤。饭量也大,二两的馍馍二叔一顿吃10个。三叔也棒,不但会农活,还会做小生意。四叔体格健壮,参加了解放军。五叔正读高小。母亲她们妯娌4人,都是20多岁,农活、家务样样都会。我堂姊妹5人,其中3个男孩子,堂兄、哥哥和我。2个女孩子都是我的堂姐。因此,我们家庭不但人丁兴旺,结构也非常好,这在当地是少有的只要有些土地,很快就能发家致富。

  新旧社会两重天。1949年以前,我们家缺吃少穿,1950年就丰衣足食了。这简单地算一笔账,对比一下一目了然。

  1949年以前,我们家是佃户,靠租种地主土地生活。在当地也属于中等佃户,所产粮食地主、佃户各半。有自己的牛、犁、耙等大型农具。那时,地主称为东家,租佃土地的称为佃户。我们家租地50多亩,地租为5:5,即每年所收粮食50%要交给地主,叫“课粮或课租”。这50%的课租,又分为活租、死租。其中30%为活租。庄稼成熟,地主或账房先生来地里“看课”,即估计产量;20%的“死租”不管收成如何,都要交那么多。其次,还要送东家烧草等实物。必须承担劳役,每年无偿地帮助东家做修房子、抬轿子、挑水、砍柴、碾米等杂活。除这些“实租”和劳役之外,还要送礼,鸡鸭鱼肉之类的。若送少了,地主不高兴,不给地种了,否则加租。所以,扣除这些开支,租地收入一般在四成以下丰收之年有近十个月的口粮,其它时日野菜充饥。遇有荒年,那就更惨了。当然,这还比那些打长工、要饭乞讨的人家好些。

  1950年土地改革。按人头,我们家分得70多亩地。比租种地主的地还多了20亩。国家土地税,以户为单位,常年亩产不足150斤按8%征收,常年亩产2000斤以上按30%收。平均税率15%上下。过去租地得40%,现在得85%,且土地面积增加了,政府不但不要农民做劳役,而且帮助农民兴修水利、修路等,造福农民。1949年以前,我家年年粮食不够吃,1950年就开始有余粮。这丰衣足食的日子,是农民们世世代代都期盼的。

  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由于每家都分得了土地,可以组成小点儿家庭的缘故,有的人家闹着分家,几兄弟分开单过。

  传统的观念是家庭越大,老人越有面子,脸上增光。但有的人家闹得很厉害,兄弟之间吵闹矛盾很难调和,只得分开过。分了家的老人觉得面子丢尽,哭天喊地非常伤心。可是,分家的越来越多,慢慢地成为时尚,不分家的反而被认为是因循守旧,顽固不化。

  我们家没有什么吵闹,随着社会潮流也要分家了。1954年的一天,我们家的大舅爷来主持分家,农村习俗“舅爷为尊”,人人都听他的。这样,非常和气地把家分了。父母带我们兄弟2人,分得一排三间房子,一个厨屋,有床等家具。有个木家档是家中最大的家具,分给二叔家。我父亲排行老大,祖传的一个清代香炉归了我们家。此香炉1960年按废铜2块4角1斤卖了7块2角钱,给当时正读初中的哥哥交伙食费,他初中每月伙食费6.4元,一个多月的伙食费也就值了。这是后话。

  新社会新农村里,无论是大家庭,还是小家庭,都非常温暖,日子过得很顺心,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一天天长大了。

  (二)拾麦穗

  庄稼成熟收割时,无论什么农作物都会有落在地里的,谁捡到了就归谁所有。当地称为“拾粮食”。一年至少有八个月可以有机会“拾”——从夏天拾麦穗开始,一直到年底拾红薯和花生。俗话说:“小满”吃麦家把家,“芒种”吃麦普天下。每年5月开始收割小麦,接下来收割高粱、早稻、黄豆、芝麻、棉花、花生、红薯等。孩子们没能挣工分之前,捡拾粮食也是很忙的。

  相比起来,拾麦子算是能拾得多,一个孩子在一个午季里能捡到几十斤小麦。那时,农村开始合作化、人民公社,按人口分粮每人每年可以从合作社、生产队里,分到100多斤小麦,孩子拾麦子拾到几十斤便顶得上半口人的口粮,实在不算是小数目。

  拾粮食,主要小孩子们做。大人都是“劳动力”,由生产队统一分配农活,不允许捡拾粮食。一个大人,每天拾的粮食会比他挣工分多好几价值如果不加限制,他们就会放下农活去拾粮食了。抢收抢种的时候,管理更加严格,老头老太太们,能干动农活的都下地干活,干不动农活的,也就拾不动粮食了。

  拾粮食是力气活,老人弯不下腰,也跑不动了。小孩子们不能下地挣工分,是家庭的累赘,能够去拾粮,是对家庭的重要贡献,也是经济上的重要补充。谁家孩子勤快,捡的粮食多,这家大人很高兴。说:从小看大,这孩子将来比同龄孩子有出息。拾粮食,在收获季节成为孩子们的主要工作,也是孩子们今后成为庄稼把式的重要磨练过程

  我第一次去拾粮,将近5岁,在孩子当中算是比较小的。说是拾粮食,实则是跟着大孩子们凑热闹。那天,大人们在收割村子北边小方塘东面的一块地里的麦子,孩子们早早地在地埂上等待。妇女们割麦子,男劳力挑麦子。他们把这块地里的麦子割倒、运走了,孩子们便像一群小燕子飞过去抢虫儿。不一会儿,这块地里的丢失的麦穗被捡完了。大伙儿抬起头来喘口气,整理一下自己捡的麦穗把。这时候,有个孩子指着我大笑,听到笑声大家都转过脸来看我,笑得很快活。原来,我捡了一把麦子,大多是掐了麦穗秸秆。大孩子们在前面捡,带麦穗的都被他们捡走了,我跟在他们后面,剩下的大多是麦秸杆,我不懂,把它也捡了起来。堂姐告诉我,麦草只能烧火做饭,不能做馒头;麦穗是可以磨面做馒头的,不带麦穗的不要;还告诉我:不能一个劲儿跟在别人后面,要往前面跑。她将我手里的麦子拿过去,把几根带麦穗的顺在一起,又从她捡的麦子当中挑了十几根好点的,加在一起扎成一把给了我。

  回家路上,有好多蜻蜓,有紫色的,有大老冠(雄性),这都是我喜欢的。我没有去捉它们,一溜烟地跑回了家。生产队还没有放工,母亲她们还没有回家。我拿着在家门口不时地张望,等她们回来了,我好送上小麦报功,至少会听到母亲说:儿子有出息。没多久,我母亲回来了,我拿着小麦把跑过去,说是我上午捡的。母亲确实很高兴,她说:这只小燕子已经能够飞出窝,而且能够衔食回来了。

  本地孩子一般8岁才上学,我哥哥6岁上学读书,这时已经上小学几年级了但还没放假。别人家有大孩子拾麦,我们家没有。没过几天,他放忙假了,拾麦很多。我一天一天长大,没几年功夫,已经成为“拾粮”的高手。

  拾粮食,不但是体力活,而且也要灵活,有一些套路和技巧:首先要留意观察哪儿正在收庄稼,估计什么时候会收完,以便第一时间赶到,这会有很多的收获。否则,到了被人捡过了的地里,一天下来所获无几。其次,要不辞劳苦, “三快”—— 眼快、腿快、手快。或者说“三到”,眼到、腿到、手到。集中精力瞄庄稼茬间隙,看到一根时,马上跑过去,伸手捡起来;动作要连贯,眼睛看到第一根时,余光扫向别的地方,或者一眼望去,观察到好几根。腿要跑得快,拾麦穗的整个过程中,腰要保持弯曲,以便手快。手快,手指要有功夫。有人用5个手指去捡拿,这是最慢的;用二三个手指去捡也较慢,最快的是用一个中指勾起来,紧接着其它四个指头拢住继续捡,这只手拿不下时,交到另一只手拿着。两只手拿满了,飞快地用麦秸秆扎起来,放到一个好记住的地方,做个标志,以便回来时好找。大伙儿一块往前拾,回来时也一起回来,所以不存在丢失的问题只是别错拿了人家的就行。

  其次,到地里拾麦穗的时候,要找好合适的伙伴。人员以三五个为宜。人多了,到了一块地,像蝗虫一样,蜂拥而上,地里落下的粮食再好再多,每人也拾的很少。人数太少,一二个人显得孤单。

  有的地块是不让捡拾粮食的,但我们事先不知道。所以,到了一块地里,捡麦穗的同时,要不时抬头张望,一看见有大人跑来,这块地肯定是不让捡的,他到了以后就得把我们捡到的粮食夺下来,这样孩子们就白干了。所以,捡麦穗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像非洲草原上的羚羊,一边吃草一边观望,警惕狮子和猎豹。多一个人儿,多两只眼,及时发现可以提前逃跑。

  另外,选好伙伴。挑拾粮食的好伙伴,首先要选干部家的孩子,万一被看管的人逮住,他一问谁家的孩子,会给些面子,大多情况是让其带着自己捡的粮食快点离开,只偶尔会收走捡的粮食。所以,跟他们在一起胆子大一些,不会像惊弓之鸟。再则,要挑选家庭势力大些的伙伴。伙伴家中父辈弟兄多,拳头硬,这样至少我们被抓住了不会挨打。如果没有这两种人选当伙伴,那可就要特别小心。有位女社员因捡了一点豆角,怀孕不快,被人追上推搡而流产。选人时,千万不要选爱偷拿公家粮食的人,不然,要受他牵联。有时看管人员来了,查看一下,若大家没有偷拿,也就放我们走了。如果看到有人偷拿,不管三七二十一连带我们自己捡拾的全部没收。

  拾麦穗的人,十有九偷。这话不假,拾麦穗非常辛苦,不但腰酸腿疼,而且捡到的都是矮小的、干疤的。那收割下来堆放一起的麦子颗粒饱满,当然特别诱人。若没人看管或看管松些,走到堆前就想伸手。当然,大多数孩子都会有度,顺手牵羊拿一点儿,个别的孩子既懒又贪。别人弯着腰找丢下的,他站那儿眼睛盯住庄稼堆,一有机会就下手。他偷惯了改不了,这与大人教育有关系。捡的麦穗和偷的大不一样,傻子都能看的出来。有的孩子把偷的拿回家,大人不做声,更有甚者夸自己的孩子有本事。有的家长不同记得有一次,我捡的小麦夹杂少数好的,父亲问我是不是偷拿的,我承认有拿的,他说千万别干。小孩子偷拿点庄稼不是大问题,但是,小时候偷拿小的,长大了就可能是偷拿大的,那可就完了。这叫占小便宜吃大亏,人品坏了这是一辈子的事。这些话我永远记在心里

  (三)玩水

  玩水,是我家乡孩子们特别喜欢的事儿。一则解暑,二则水中可以做好多游戏。更重要的好处是大人们不在,不受约束,可以自由自在玩耍。所以,池塘是孩子们夏天欢乐自由的天地。

  小孩子学游泳很快,不用教便会。家乡属湾地,水塘多,气候适宜下水的日子很多,几乎每年4月到10月都能下水。小孩子一般长到4岁以后,大人们每次下塘洗澡时,都带上他们。男孩跟随父亲或兄长,女孩子跟随母亲或姐姐。大人们在水里泡澡,小孩子在浅处,脸朝水,两手撑地,两只脚轮换抬起,打击水面。要不了几天,两只脚随便抬几下,身子就会浮起来。这时候就大胆在自己脚掌踩到底的地方深吸一口气往前扑,乘着扑的惯性两只手划几下水,至少能漂几米远,立即站起来换气,再往前扑,口鼻在水里只能吐气不能吸气。失误时灌一口水没有什么关系,鼻子进水却呛得难受。小孩子们基本上都是这么学会游泳的。

  当然,小孩子在水里时,大人要寸步不离左右,眼睛时刻放在小孩身上,一旦出现意外,一把抓上来

  我小时候没有学会游泳之前,一次下塘洗澡差点儿淹死。那天吃了晚饭,父亲带着哥哥和我,到村子北面 “陡塘”洗澡。他们俩蹲在水里说话,我自己在塘边浅水区走动,开始水到腰,我觉得不好玩,往深水走去,水到了肩膀。水一到肩膀走起来迈不动步,身子发飘,我有点紧张,慌乱之中一脚踏空,没有来得及喊一声便掉进了深水,沉了下去。这时,我手脚乱蹬乱抓,也不知道方向,越挣扎越往深水下沉。不一会,闷的难受,不由自主地便张开嘴喝水,往肚子里喝水对缺氧有所缓解,便一大口一大口往肚子里喝。大概又过几秒钟后,肚子喝饱了,觉得浑身无力,挣扎的力量小了,速度也慢下来了。就在这时,我被父亲一把抓住,提出水面,我身子发软,两眼发直,肚子涨得鼓鼓的,也不能说话了。哥哥说,父亲马上把我肚子朝下,身子担在他的腿上控水,我一个劲儿往外吐。过了一会缓过劲来,能说话了。前些日子,我和一位医生吃饭时聊起此事。他听后说,他们从前认为人沉入水里是呛死的,现在看来是由于缺氧而亡。

  不久,我就学会游泳,可以和孩子们打水仗,做各种游戏。比如比赛谁在水里闷的时间长。几个孩子围成一圈,喊一二三入水,大家同时把脑袋扎在水里。受不了先出水的为输,按顺序排名次,最后一个出水的为第一名。得第一虽然没有什么奖励却人人想得到。开始没有人弄假,公平竞争。后来有一次发现每回最后一名出水的冠军,出水时他装得快闷死了。越往后,名次变化很大。我发现有的孩子喊到三时,他不入水,有的孩子半道上冒出来换一口气再入水。这些作假的得了好名次。我把作弊的问题提出来,孩子们集体商定,为防止此类作假,拔来野荸荠秧,两人一根,每人嘴里含一头,有一人出水或迟下水,另一个人就会发现。此法子很灵。但没几天又不行了,有的孩子把荸荠秧从嘴里拿出抓在手里,脑袋轻轻冒出水面。但不几次又被发现了。大家商量,改为水里“打电话”,每人嘴里含荸荠秧时,要不间断发出“嗡嗡”声,声音间断说明输了。声音通过荸荠秧,很清楚。这方法不久又失灵了,有的两人合伙作弊,作假的这一组肯定得到好成绩。但作假不能持久,不几次又被发现了。大家商量,围成一圈,手心搭手背,同时潜入水底,谁受不了就抽手出水。这个法子很灵,想得到名次就凭肺活量。

  扩大肺活量,要经常练习,在水里也要会换气。入水前大吸一口气,快受不了时肚子上下运气,这可缓解难受,延长几秒钟,实在难受了把肚子气缓缓吐出,这可延长二三秒。说也奇怪,吐气时难受也有缓解,气吐完了,必须出水,一秒钟也不能耽搁,否则后果严重。这些要领是我摸索总结出来的,所以,每次水中游戏,我的名次很靠前,经常数一数二。

  “抢瓜”游戏也是经常做的。“抢瓜”就是把参与游戏的孩子分成两方,从池塘的北岸开始到南岸,类似“水球”,只是不射门。开始,一方的孩子拿着瓜,一边游一边传递,另一方的孩子边游边抢。从北岸开始到南岸为一局,到终点时,瓜在哪方人员手里,哪方为胜。三局二胜,胜方几人分瓜吃。每次胜方的孩子兴高采烈地吃瓜,败方的孩子很气馁,眼巴巴地看人家开心吃瓜,心里不好受。所以,大家较上劲,几乎每天中午饭后都有一场“抢瓜”战。瓜是由孩子们轮流从自家瓜地里摘了带来,一般是香瓜。有时有的孩子也自备一个瓜,一旦输了也有瓜吃,有所安慰,不至于太馋。

  “打泥仗”也是水中常有的游戏。孩子们手抓泥巴互相攻击,一般是一对一。这种游戏有风险,万一泥巴打在眼珠上可就不好说了。由于刺激,我们经常打“泥巴仗”。通常是一个人首先拿泥巴打人,对方还击,泥巴战就开始了。有时在浅水区,一般用脚挖泥,递到手里,两只手都握有泥巴,一只手的泥巴打出去,脚又及时把泥巴递到另只手里。有时在深水区,脚不能挖泥,人要潜入水底,用两只手抓两把泥巴。玩这种游戏,一要勇敢,二要灵活。只有勇敢也会被人攻击,只灵活则攻不到对方。勇敢就是攻击时敢于靠近对方,越近越能攻击到要害,但被对方攻击的风险也大。灵活就是会躲闪。核心是对方泥巴打来时,能来得及左右躲闪最好,万一来不及,抱头转身背朝对方,背上挨着泥巴不会太疼。如果脑袋躲进水里就要吃大亏了。通常的战术是把手里的泥巴打出一半,第一次袭来是虚晃一枪,如果你一头躲进水里,刚出水眼睛看不清,而且对方会伺机靠近,等你出水时,就是一把泥,这就惨了。我和别人对打时,一般都在深水区。年龄上下的孩子比我胖的不少。如在浅水区,他们力大泥巴扔得远,我很难靠近。一旦打起来,我就把对手引入深水区。深水区比拼水性和灵巧,力气没有多大用场。深水区泥战的要领是,首先判断对方打完泥巴潜入水底挖泥后出水的位置(一般都不会在原地不;判断其准确位置后,乘他潜入水中时大胆靠近,等他出水时,两手泥巴全打过去。这时他眼睛有水看不见,我赶快潜水逃走。同样,对方也要判断我的位置,我有时东有时西,有时原处不动。通常,我比别的孩子潜水距离要远一些。我在几米深的水里说是潜水,实际上是在塘底上跑步。这是我独特的技术,我一头扎进水底,脸朝底,肚皮几乎贴近泥,两手平衡身体,脚蹬泥。有的塘底高低不平,脸会挨上泥。姿势类似水鸟在水底游,区别是它用两只爪子划水,我是两脚登泥。这种灵巧战术,打起来吃亏的时候少。

  通过这些游戏,我的游泳技术飞快提高。我七八岁时,就掌握了在水上休息的要领,累了就躺在水面上休息,可以在深水区呆上几个小时。方法是脸朝上,躺在水面上全身放松,身子沉下时两手轻拍几下水就浮起来了。也叫仰泳。在水中,我遇到腿抽筋不能动弹,或被水草绕住腿,不需要别人帮助都能自如对应,一一化解。我为自己的水性好而骄傲。人们常说,淹死的都是胆大会水的。这话不错,因此,我再大些差点儿丢掉了小命。

  (四)捉鱼

  “捉鱼摸虾,耽误庄稼”。以“耕”为生的农民,只有农闲时才去做。但这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事,不但能在水里玩儿,而且有收获。说到捉鱼摸虾,每个人都有精神,浑身是劲,大人们也支持。在三年自然灾害中起到一定作用,这是后话。捉鱼,很方便,有水就有鱼。故乡到处都是水,几亩地面就有一口池塘,一般都有2米多深。这还不算大水面。由北面舜耕山流入瓦埠湖的涧湾,平常流水较小,一旦大雨,形成几十米至二三百米宽水面且流水湍急,瓦埠湖里的鱼,就会逆流而上,真是很多。

  小孩子们捉鱼有许多方法,比如,摸鱼、堵鱼等。

  摸鱼,就是人下到水里,用手去抓鱼。两手摸鱼的姿势大概有两种:一是两只手指自然张开,像拉风琴一样一张一合。不管哪一只手碰到了鱼,两手快速合拢,并按住鱼,然后根据鱼种和大小,把它拿出水面。这种姿势一般抓一斤以下的小鱼,遇到几斤甚至更大一些的鱼命中率就低了。第二种姿势两手自然张开往下按。这种姿势对大鱼有效,对小鱼就差了。用哪种姿势是根据当时的鱼情,小鱼多就用前一种,大鱼多就用后一种。摸鱼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选地方,那儿没有什么鱼,摸鱼技术再高,也收获很少。通常选草窝,草多的地方鱼儿多。当然,在一口塘里大家都在草多的地方摸鱼,草少、人少摸的地方鱼就多起来了。如果鲶鱼多,石缝、高低不平的地方多。其次,把鱼拿出水面,放起来也是重要一环。我们那儿通常有鲫鱼、鲤鱼、草鱼、鳜鱼、鲶鱼、黑鱼、鲢鱼、黄牙、尧嘴、鳝鱼、甲鱼、泥鳅等等。比较好摸的是鲫鱼、鲤鱼、草鱼、黑鱼,最不好摸的是鳜鱼和鲶鱼。鳜鱼有毒刺,被它的刺扎着很疼。邻村有个人被十几斤重的鳜鱼扎着了,差点儿要了命。鳜鱼在水底休息时鱼翅是并拢的,一旦受到惊吓就把毒刺立起来。所以摸到鳜鱼时必须两手快速狠狠按住,使它的刺来不及张开,一直到拿出水面,都不能放松,一松劲,它的刺会立起来,肯定被扎,手被扎了鱼也跑了。鲶鱼,不但身子滑,而且体型也不易抓。摸到鲶鱼得快速变换手型,两只手合拢后,朝向鱼头的那只手掌按住头,掐住鱼脖子处滑刺后边、胳肢窝。它嘴里有牙,手不能伸入它的口中。还有摸泥鳅、摸鳝鱼等方法都有不同。

  冬天摸鱼另有不同的感受。每年二三月也是摸鱼的好日子,天气在零度上下,太阳光很好,池塘四边的冰融化了,鱼儿都喜欢到塘边浅水处取暖,特别是鲫鱼。这时穿条短裤、棉背心、赤脚下水摸鱼,那时没有皮裤,即使有也买不起。刚下水时感觉寒气刺骨,过一会四肢发热,再一会儿四肢全麻木,像木头一样没有什么感觉。幸好鱼儿也不活跃,很老实,所以收获很多。人们说鱼头上有火,有鱼捉就不冷。但这个活儿不是每个人都能干的,故乡只有少数的人敢于下冰洞捉鱼,许多人过来看热闹。鱼摸得多后也分给亲朋好友一部分,大家都很高兴。

  堵鱼,就是一张网堵在流水间,把跟水流的鱼截获在网里。这种方法是常用有效的方法。小孩子用的鱼网,都是人工织的小网,不像瓦埠湖渔民的数百米长大网,大网几十个人一天十几个小时只打一网鱼。我们以种地为生的农民,捉鱼只是乐趣,所以鱼网是自己用麻绳织的小网。小网有三类:一叫“抬网”,长方形,五六米长,两米宽,下纲绳(两条长边)不远处一个铁角,上纲绳是一根麻绳。两条短边缚两根木棍,捕鱼时2人各拿1根木棍在水中走动,鱼进网时,把网端出水面。堵鱼,一般为3人,2人各拉网的一边,并固定,中间1人拿根棍子,拴住下网纲固定在水里。感觉到鱼儿进网,3人同时把网抬出水面,若1人动作慢,鱼儿就会跑掉。这种网是大人们常用的。二是“抄网”。“抄网”是三角形,用2根木棍或竹子做成“T”字形网架。网的左右2个纲绳捆在中间一根棍上。它比较灵活,用长竹子为网杆,人在岸上就可推鱼。这一般是冬天,鱼儿在草窝,人们不用下水,就用这个法子捉鱼。天气热时,人们拿它在水中推动捕鱼或堵鱼。另两类为“撒网”、“扳网”,大家常用的是“抄网”。

  我家有一张“抄网”。这是我最喜欢用的捕鱼工具。大人们一般都到“涧湾”里“堵鱼”,小孩子们就在池塘出水的小水渠堵。有的小水渠直接流入涧湾,所以有时也有大鱼。堵鱼的人要不怕寒冷、劳累、蚊子叮咬、太阳曝晒、水泡等辛苦,而且要会堵鱼技巧。一是选水沟、选地段,二是及时感觉鱼儿入网。用抄网堵鱼,就是人站在水里,“抄网”放在人的前面并将网按在水底,最好“网头棍”按入泥里,两手扶住“网杆”,一条腿向前弯曲紧贴“网肚”,鱼入网时这条腿马上就能感觉到。有经验的人,鱼入网就能感觉到是多大的鱼,是什么鱼。大小鱼易知道,判断出进来了什么鱼就有学问了。一般黑鱼最傻,一头扎进网里;鲤鱼最聪明,它不会一下子直接入网,首先在网前观察一个时候,然后头朝前尾朝后慢慢下退,退到“网头”那根棍时,停止并用尾巴轻轻拍打,然后又游走。经过几次试探,它觉得安全了才轻轻入网,它的尾巴一触到网便飞快向前逃走。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鱼的这种动作说明是鲤鱼要进网,我聚精会神,两手随时准备端网。端早了,鱼还没进入里面,会跳出去,端晚了鱼撞到网飞快逃走,所以鲤鱼很难捉住。相对来说,鲫鱼、尧嘴等就没那么聪明,一头就下到网里。

  但小时候的堵鱼儿,差点儿丢掉我的小命。

  有年夏天,大雨刚停,我迫不及待地拿着抄网,背着鱼篓去堵鱼。因为想要大点的鱼,所以没有选择去堵池塘的出水口,直奔村子东边的涧湾。往那儿一看,别人比我来得更早,几个支渠已被他们占领。家乡有不成文的规矩,谁先到谁先占,鱼儿再多,后到的人也不能堵在先来的人前面,否则会产生矛盾,或许会打架。是否可以堵在别人后面仍可以捉到鱼,要视情况而定。要么沟较宽,先到者的鱼网堵不严,鱼儿会从边上下来;要么此流水沟很长,他堵的后面还有大水面。否则,你就不能将抄网堵到别人后面。前面的人捉不到鱼还好,如果他一条接一条,后面人一无所获,这是最丧气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在支渠、小水沟堵鱼,只能供一人堵鱼。先到的这个流水沟就归他了,他走了别人才能下抄网。

  我观察“涧湾”的对岸,有条水沟没有人,水流很适合鱼儿戏水。捉鱼心切,我决心游过去。平常,大人们在“涧湾”堵鱼,我们也去看,更重要的是在那儿玩水。游泳,顺流而下比静水刺激。每当大人们“堵鱼”的时候,也是我们玩水快乐的时候,有时还能捉几条小鱼。但是,人站立在水里堵鱼,要求流量小,水流不急。半人深的水,人站不住。那天的水很大,也溢过涧岸,两边庄稼地进了几十米宽的水,并且水流很急,水面大概有100多米宽,急流的水面有三四十米宽。我估计了一下过到对岸被水流冲击距离会有300多米。选好下水地点和上岸的地点,把鱼篓留在高处,用草拴好,防止被水冲走。我拿着鱼网一步一步迈向深水,水到腰深已迈不动步,只得入水游动。我一只手拿着鱼网,另只手和腿脚并用,一边游一边顺水而下。一切顺利游到对岸,落差也是我所料,上了岸,直奔那条沟。刚下网一条七八两重的大鲫鱼应声入网。我为自己的勇敢、选择正确而高兴。以后,一条、一条接一条,都是清一色的大鲫鱼。不知不觉已过五六个小时,鱼儿越来越少,这时我觉得肚子饿了,也渴了。用手捧水喝了几口,感觉舒服多了,看了一看放鱼小水坑,几十条鲫鱼。我把鱼拾到网里,并用麻绳扎好,准备游过去回家了。当我看到“涧湾”里的水,就惊呆了,山水下来了!水面由原来100多米到了400多米,水流湍急,波浪滔天、汹涌澎湃。水面上漂了许多南瓜、冬瓜,都是被水冲下来的。我真的打怵了。不游过去,就得往北绕几公里。我又饥又饿,且提着十几斤鱼,肯定走不动。我想了好一会,最后决定游过去。我估算落差会有600多米,选好下水和上岸的地方,拿着鱼网,走入了流水中。我经过的那段黄豆地,流水冲倒“黄豆秧”,绊脚更厉害,流水冲击加上绊脚,走了几十米就摔了好几跤,很艰难。

  我咬紧牙关,走出了黄豆地,进入了涧湾。顺水而下,轻松多了,很快到了“涧湾”中间。说时迟那时快,我一点儿挣扎的时间也没有,一下子被一个旋涡卷了下去,像一片树叶一样随着旋涡滚动。这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真的,可怕极了。我几次想松开鱼网,但都不舍得。我不是心疼十几斤鱼,而是那张鱼网,来之不易。这张网丢了,很难再有了。那时的农村,每年分红现金极少,手头较紧,平常过日子精打细算。每家一年只买几两火麻用来纳布鞋底的。小孩子偷一根麻做鞭梢,若被大人发现了,轻者挨骂,重者被打耳光。因为过年时每人都要穿双新鞋,而买的麻只够纳鞋底的。花1元多钱买1斤火麻织鱼网,在我家是很不容易的。不容多想,我已在水里被卷了几十米远。闷得难受,真的支撑不住了,我想自己这次完了。就在这时,我被流水托到水面,过了一座旧水坝。我幸运地死里逃生,到了对岸。后来回想,或许没有丢掉鱼网是对的,它的浮力大。大人们常说:水火无情,要我们玩水时小心,别逞能。我还不以为然,认为,水性不好的人水无情;水性好的人,水有情。我领教了旋涡的厉害,长大以后再也不敢到有旋涡的水中。

  前些年,我回老家,还到那个地方看看。就在那个地方,我的一个20多岁的堂弟被水淹死了。当时瓦埠湖涨水,那儿的水面有好几百米宽,我那个堂弟对别人夸口,他可以中间不休息游过去游回来。别人劝阻,他一时逞强,就游过去,快到对岸十几米远时,他体力不支,大喊救命。这边的人去救来不及,对岸本来有两个人可以救他,但不知为啥没有救他反而离开了。当地有个传说哪个人被水淹死是命中注定,是死鬼找替身。死鬼把这个人害死了它就可以投胎转世轮回,如果救了这个人没死,破坏了那个鬼的好事,那个鬼就不会放过他。信这种说法的人一般不会救落水之人。可惜啊,这边岸上的人眼睁睁看着我的堂弟沉入水里淹死了。所以,如果不会仰泳的人,尽可能别游远距离,一旦体力不支就没救了。有这次教训,对岸鱼儿再多,我也不会冒险过去了。。不管多么强壮的人,与自然较劲太渺小了。

  还有一个常用的捉鱼方法,当地称之为“戽鱼”。就是把一个水坑的水淘干捉鱼。“戽鱼”的场所都在涧湾,通过长久的流水冲击,形成大小、深浅、形状不等的一个个水坑,一场大雨过后,“瓦埠湖”里的鱼会逆流而上,流水退去后,小些的鱼就留在了各个坑里,这些坑里的鱼,由于地形复杂,用网很难捉住。把水淘干,虽然很累,但是唯一有效的办法。我们那儿水车很少,较大的生产队有一部,小点的生产队没有水车。而且水车是生产队所有,不允许个人拿去车水捉鱼。通常,大人淘水是用木桶,小孩子淘水用洗脸盆。

  木桶有两种,一种称为水桶,是每家用来挑食用水的。每个村子都有一口井,供村子里的人家做饭用的。用水一般使用村边池塘里的水,一个池塘洗粪桶等脏东西,一个池塘洗菜、洗衣服等。一种称为粪桶,专门用来挑粪的。这两种木桶都是用山木制作,不用油漆而是用桐油刷几遍防止漏水。形状是圆筒,上口大下口小,一般盛30公升水。水桶和粪桶只有一个区别,水桶口上有一根横梁,担水时用铁钩或木钩一挂就走了。每家都有专门挑水的扁担,用木板或竹子制作的,2米多长,两头各拴1个挂钩,从井里打上两桶水,两边一挂就挑走了。如果雨天路滑,甩动较大,两只手把住两头的钩绳,比较平稳,有技术的人在好天气的情况下,走的很快并保持两只桶满满的水而不会溢出。挑水的活一般是男人干的,如果哪家女人去挑水,要么是男人不在家,要么是男人懒,不愿意挑水的男人算是最懒的男人。女人整治不去挑水的男人就是不做饭,大概女人比男人抗饿。这样,男人就乖乖的去挑水。男人要经常看一看,水缸里水少了,赶快去挑。

  粪桶与水桶的区别是桶口上方没有木质横梁,而是1根1米多长的竹片折叠的竹鼻子。挑粪时把竹鼻子往扁担头上一挂,很省事。倒粪时,用手拿住竹鼻子,一只脚蹬粪桶的上方,让它倒地,大粪随之流出,手不与粪桶接触,不会沾上粪水。这种粪桶是两用的。用它淘水时就把竹鼻子取下来,用两绳子分别拴在粪桶的上下方。绳子中段在桶上打一个活结,越拉越紧。

  活水时,两人对面而立,每人两只手各握一根绳,桶在两人的中间,两人同时举起拿桶后部的绳子,使桶口朝下,底部朝上升空而起,到了一定高度松开,桶扎入水里。紧接着,同时提起桶口的绳子,把桶提到水坝上并松劲,继而提后部的绳子把水倒出去。连惯动作顺势借力又把木桶抛回空中,如此装水倒水,直至把这个坑里的水淘干。4人两只桶淘水量抵的上3人的水车出水量。

  “戽鱼”首先选水坑。“涧湾”很长,很多各种各样的水坑。有的水坑鱼多,有的鱼少,有的没有鱼。水坑大小水深浅和鱼儿多少不成正比。要挑选水草多,地形坑洼不平的水坑。坑的大小要量力而行。人多选大坑,人少选小坑,一天能把水淘干为宜。

  选好水坑后,一个重要任务,要打拦水坝。因为坑与坑相连,而不断流水,必须把上游来的水截住。否则,永远搞不干这个坑里的水。打水坝,就地挖半湿半干带有草根的土,运来夯实。水坝的大小视流水大小而定。流水冲破水坝是经常发生的。特别是劳累一天,坑里水快淘干了还没有捉鱼的时候破坝,让人心寒。我小的时候经常去看大人们“戽鱼”。有一次,他们选了一个最大最深的坑,二十多个人参加,天刚亮就开始了。七八个人专门打水坝,十几个人淘水。到傍晚时,水里的鱼儿已乱窜了,许多大鱼。大家虽然很累了,一看大鱼乱窜精神来了,拼上最后一把力加快了淘水速度。就在这时,水坝几处漏水,而且用土块越堵越漏。乡亲们一看大势不好,都去坑里抓鱼,能抓几条得几条。说时迟那时快,大坝轰然倒塌,转眼间坑里激流飞窜,鱼儿随大水而去。人们不但捉不到鱼,反而被水冲得东倒西歪。我们小孩子一看这种情景,快活地哈哈大笑。看到大人们一个个垂头丧气的表情,又不敢取乐了,赶快往村子里跑,给家人报信,说坝子破了没捉到鱼。因为每家的女人都在准备晚上吃鱼呢。这些人一屁股坐在地上,怨起打坝的人。打坝的人说今天的鱼儿不该我们吃。这样,大家只得收拾家伙回家。有的男人回家后还被女人啰嗦一通:丢下家里活不做,白累一天,还搭上几张饼。男人忍气吞声,吃了晚饭睡觉。

  暑假,知了在池塘边柳叶上不停地鸣叫,小河沟就成了我们的乐园,伙伴们在小河里泼水、打仗;在水中捉鱼、捕虾……水浮莲、水草丛里,都是虾蟹的园地。不经意提起一撮水浮莲扔到岸上——那藏在水浮莲根须里的螃蟹、虾儿蹦跳到地面,乖乖就擒。潜入水里,悄悄游到河沟边一簇水草里,双手一捧一捂,三两只浑身晶莹透明的草虾和一两条小鱼,活蹦乱跳尽收掌中。

  我长大以后,无数次的戽鱼,从来没有破过水坝。我发现,人们每次戽鱼前,都要打个水坝,戽鱼后就把水坝中间挖开一个口子放水。没有倒掉的坝被太阳晒干以后,很结实。每次下雨,大的流水也不能把它完全冲倒,形成了一些旧坝。我选定一个坑后,不是直接在这个坑上的上游打一个坝子,而是到上游选几个好点的旧坝把它的缺口堵起来,分段储水,堵的缺口高于旧坝。在旧坝上开一个出水口,第一个水满后,流入第二个、第三个……分几段视水流大小而定。一般我1个小时就能完成拦水坝任务。这个简便而实用的方法,我不知道我的那些长辈们为何不用呢?水干了捉鱼,还有一些别的收获。比如,甲鱼、鳝鱼等,还有泥鳅、螃蟹、螺丝,这一般人都不要。有一次,我们戽鱼,鱼儿较少,但有十多个甲鱼,通常一个坑里三五个甲鱼属正常。那时,甲鱼拿到淮南市去卖,大概3毛多钱一斤。这十几只都是1斤多重,能卖几块钱。我们商定拿去卖。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几人去了淮南市李郢菜市场。那是一条街道,两边摆摊。甲鱼3毛5分1斤,我们都是3毛钱就成交。到了午饭时,卖了七八只,得3元多钱。那时饭店的米饭是7分钱一大碗,我们每人买了1碗米饭,吃了以后又接着卖。下午不好卖了,只得降价,有几只2毛5分1斤。最后还有1只1斤多重的甲鱼,头缩在肚子里不动了,已经死了。这时,来了一位工人模样的男人要买甲鱼。他看一下甲鱼掉头就走。我喊住他,说2角1斤给他。他说甲鱼不动了,死了的他不要。我把甲鱼拿在手上,大手指放在甲鱼的背上一捏,甲鱼的头伸出来了。告诉他鱼没有水不爱动,回家放在水里就好了。他看后认为没有死,其实是我手捏它肚子挤的。2角1斤成交,那人很高兴,他认为2角1斤买了便宜货。我们也高兴,死甲鱼也卖出去了。

  受到卖甲鱼的启示,我们决定回来后掏螃蟹去卖。那时,河蟹、沟蟹到处都是,每到雨天,好多螃蟹爬到院子里找吃的,也没有人抓它。人们几乎不吃螃蟹,说它没有什么肉,吃起来费事。哪家的老母猪生小猪时,去抓一些回来喂它,以便多下奶。说干就干,这说不定是条赚钱的路子。第二天,我提个笼子,到沟边掏螃蟹。掏螃蟹很要技术,首先要选洞、看脚印。脚印新鲜而大,里面有螃蟹而且大,小洞出不了大螃蟹。如果脚印是老的,里面不但没有螃蟹,而且可能有蛇。选好洞以后,拿根木棍或竹子往里面捅几下,感觉没有蛇,手再伸进去抓。一般人图省事,不要这道工序,见到洞就伸手。我也有一次碰到蛇。手一伸进去,感觉到是一条蛇,毫不迟疑,一把抓住它甩出洞外。这是大人们传授的,也是每个掏螃蟹的孩子必备知识和本领。蛇在洞里时头朝外,当手伸进时它的头往后缩,这时跟进一把抓住扔出去不会被咬,如果不抓它而手往外一抽,它跟进一口咬住。一般是无毒水蛇,小孩子们经常拿它来玩,所以都不怕这种蛇。水洞里也有毒蛇,但罕见。有个人掏黄鳝时洞里有条毒蛇,他一把抓住它的脑袋,将它拽出洞来后,蛇身紧紧缠住他的胳膊,他比较有经验,紧紧捏住蛇头,胳膊来回往硬土上磨,十几分钟后,蛇身软了,松开了,他很快扔掉。确定洞里有蟹后,我手里抓把稀泥,手心朝上伸进洞里,托螃蟹的肚子,这样不会被它夹手。如果是空手去掏基本上就都要被它夹一下。泥巴它不夹,不知是否被假象迷惑,感觉不到危险的降临。许多孩子不用这一方法,手皮很厚,被夹一下也不太疼,更不会被夹破,最多夹一道印子。这一天,我走了好几个池塘,掏了几百个洞,手被夹了一道道印子,胳膊被划了一道道血口子,但收获不小,共掏了80多只螃蟹,按2分钱一只计算,能卖1块6毛钱,比一个劳动力一天挣工分高出一倍。这一算,辛苦得真值!很高兴地提着蟹笼回家。第二天天未亮,我背着篓往淮南市走了。到了那条街后,我选了一个很好的位子,放好蟹笼,满怀希望地等人来买,一个上午几个小时过去了,只有几个人问价,没有一个人真心想买。我的肚子也饿了,由于一只也没有卖出去,虽然7分钱一碗的米饭也舍不得买。就在这时,有位女士来买蟹,我出价1毛钱3只,她要4只,我马上同意,给钱就卖。我说,你选中哪只,我帮你拿。她不干,要自己选自己拿。螃蟹是装在一个柳条编织的篓子里,这种篓子是专门捉鱼时带着装鱼的。圆柱形小口大底。为了防止鱼跳出来上口有篓盖。我打开篓子盖,她把手伸进去拿螃蟹。她刚拿住一只螃蟹,手指被它夹住了。她大叫缩回手,螃蟹没有松开跟着她的手带出篓外,她不容分说左手去拽螃蟹,不但没有把它拽下来,左手指又被它夹住。直喊“哎哟,我的妈哟,疼死了。”周边的几个人都哈哈大笑。可能笑她娇气——乡下人若被螃蟹夹几下不算什么。我抓住她的两只胳膊,紧走几步把她的两手放进卖鳝鱼的水盆里。盆里鳝鱼受惊乱窜,又吓得她哇哇叫。我们都知道,被螃蟹夹住或被甲鱼咬住,把它一放到水里就松开了,没有水放在地上也行,千万不能拽,越拽它越夹得紧。一看两手夹出两道口子,流出血,她又疼又气。但也不好怪罪我,我为表示善意,说再送给她几只。她却不买、也不要我送的就走了。一篓螃蟹一只没卖掉,白辛苦了一趟。真应了那句话,逮鱼摸虾,耽误庄稼。

  不久,捉鱼的孩子又有了用武之地。捉到了鲤鱼苗交给生产队放养,生产队记工分,2条小鲤鱼记1分。那时,每次下雨之后,都有一些一两以下的小鲤鱼苗留在“涧湾”里的坑里。这种鱼苗吃了很可惜。如果把它放在池塘里,不用喂食,一年也能长到一二斤。生产队每年花钱买几千条小鲤鱼苗。这种鱼苗多半是人从湖里逮的,孵化不久,很小,成活率极低,放到野塘里后大都被大鱼吃掉了。1两以上的小鲤鱼,几乎百分之百成活。小鲤鱼非常喜欢跑水,每场雨涧湾流水都有好多小鲤鱼从湖里逆水而上,大一点的随水流减少而退到湖里,很小的就留在了水坑里。水干之后,除了供人们吃的杂鱼之外,这种也不少,通常一个坑里有十几条至数十条,甚至上百条。2条1分工,生产队很合算,捉鱼的孩子也合算。这种小鲤鱼成活率高,1条长2斤的话,能卖1元左右。两工分的分值是1角钱1两粮。1个孩子一般1天能捉十几条或更多的小鲤鱼,可以换几个工分或十几个工分。这样,好多孩子整天捉鱼。天不亮,这些人到涧湾里抢占水坑,捉鱼活动轰轰烈烈,场面非常壮观。

  好景不长。没多久,家里没有孩子捉鱼的人家不干了。他们说,劳动力忙活一天只挣10分工,半大孩子一天捉鱼,除了有鱼吃外,有时能挣到几分甚至十几个工分,这不公平。他们提出,要么缩少分值,要么取消这个办法。放4条鱼记1个工分。捉鱼的人家不干,说孩子辛辛苦苦逮鱼挣不到工分,宁可吃了也不放。并且放话,10年之后,我的孩子都是壮劳动力。鉴于这种情况,生产队取消了放鱼记工分的办法。年底生产队打鱼分给大家过年,鲤鱼比往年多了好几倍,这时有人甩话,我们家孩子有功啊,不然哪有这么多鱼吃。养儿子和养鱼一样,有了苗不愁长不大。另一些人听了不高兴,但也不好接话吵架。捉鱼,这是童年的一大乐趣。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